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中缺乏严格意义的词缀,动词中的词缀尤为少见。近代汉语中的“打-”被多数学者称之为类似词缀的语法成分,但对其演变学术界极少涉及。从近代汉语言的发展看,“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动词实义的基础上“打”语义泛化,并在特定结构“打-V”中固化成词,由词化进而完成语法化,但这一构词手段在现代汉语的能产性减弱。这一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作为多因素影响的整体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从“给”字句的习得看母语习得与语法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给”的语法化过程是:动词“给”一介词“给”一助词“给”。儿童“给”字句的习得顺序为:动词“给”字句〉介词“给”字句〉助词“给”字句。儿童习得“给”的过程与“给”语法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英汉对等翻译语料分析英汉语中“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和词化程度,发现英汉“走”类动词词化模式都为“走 方式/原因”,英语“走”类动词数量较多,包容的语义丰富,词化程度高,一些表示特殊步态的语义,英语用综合式表达,汉语没有相应的词,用分析式表达。“走”类动词的基本范畴:“walk”和“走”,使用频率都很高,汉语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不由”本是一个表否定的动词性结构,后来语法化为一个表情态的副词,这一过程经历了语义的诱发,结构的重新分析,羡余词的脱落等一系列变化,既体现了语法化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浅析词缀"化"及化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个能产性很强的词缀,化缀词是很有特色的词。“化”的粘附能力很强,它可与诸多的实词或词组粘附。各种类型的“化”缀词,据其虚化程度可以分为准虚化的“化”缀词和虚化的词缀“化”。“化”缀词的反义构成中,有特点的是语义反义词和语境反义词。化缀词的政论性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揭示事物发展的说理性,阐释论题信度的逻辑性,表现事物状态的缜密性。  相似文献   

7.
“担”是邵东方言的一个特色词。从共时平面考察邵东方言词“担[tan33]”的语义和语法功能,并构拟、分析其语法化轨迹和语法化机制,可以丰富实词语法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朱子语类》中的“把来”结构经历了一个词汇化以及构词要素语法化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把”和“来”分别有“把1、把2、把3”和“来1、来2、来3”等等多个语义,而词汇化的“把来”结构却只有“把1来3”一种结构语义关系.“把来”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NP话题化以及“把1”与“来3”词汇化的结果.“把来”的动词性体现了“把”的动作义和“来”的趋向义的回归,体现了语言在句法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把来”的形成表明,“把来”各要素的语法化与结构的词汇化是两个互相影响的不同进程  相似文献   

9.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厥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厥词”主要从成语“大放厥词”中分离出来,其原义为“其词”,是一个短语。但随着历时的发展,“厥词”已很难用“其词”来解释了,其语义有了新的发展且更具整合性,可理解为“谬论”、“狂言”等。因此,我们认为,“厥词”已经词化,其语法归属应该是词,而不再是短语。为此,我们从“厥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特点及其语法归属三部分来论述这一观点。这一过程符合许多现汉双音词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 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日益”由状中结构“日+益”词汇化而成.“日益”结构在先秦就已大量使用,其中“日”是副词,意思是“逐日”,用来修饰谓语中心词“益”,“益”的意思是“增加”.战国末期“日+益”结构开始出现词汇化的端倪,历经汉魏、唐宋的进一步发展,到近代其词汇化过程彻底完成,现代汉语中的“日益”完全是一个副词.导致“日益”词汇化的因素一是“日益”自有的语义语法基础,二是语法功能的类同感染,三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四是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词汇化程度的英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较为复杂的概念如果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即称为词化程度高;如果必须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即称为词化程度低。词化程度高低的四个级别分别是单纯词、派生词、合成词和短语。词化程度高的词汇在这一语言所属的文化中受到的重视高,而词化程度低的词汇在这一语言中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就低。词化程度的高低折射着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语法化分为词的语法化和句的语法化两个层次。以此对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进行考察和展示,认为句法机制、语义基础和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此外,联系语法化,指出《汉语大字典》对“得”的一项释义错误。  相似文献   

17.
借助COCA语料库,通过对中文口语中“小”对应英译的若干可能方案的搭配词频和语域的分析,推论流行词“小XX”的最佳翻译.分析中通过引入语义韵概念,以流行词等的翻译过程为媒介,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高效化、亲切化,创新词汇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有效利用语义韵探析近义词,有利于近义词系列概念整合化、系统化、生动化,从而为近义词习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彼”“此”本是一对反义词,二者经历了“复句中对举→并列短语→并列复合词”的演变过程,最终凝固成词,意义上则由最初非词分立的“这、那”到统称义“彼此1”(两方、双方)的出现,以及在此基础上词义范围扩大形成的“彼此2”(多方中的两方)和词义引申形成的“彼此3”(不同、区别)。这一词汇化过程受紧邻共现的句法环境、语义相容及语言经济原则等动因的影响,同时也是在双音化的韵律作用、重新分析、认知组块及转喻推理等机制的促成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复合词“眉目”于唐代初步成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出多个义项.文章主要探讨“眉目”一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凝固成稳定词项及其意义演变的过程,解释其词化机制,同时指出相关词典在“眉目”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