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后创作的少量咏物之作,多触物生感,情志内涵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诗人,杜甫的咏物诗体现出儒家仁民爱物的现实主义情感取向、以时事入诗、咏物以议政的政治情怀,同时在诗歌中杜甫以物抒怀,寄寓人生遭际之感,丰富了咏物诗创作的情感内涵,在咏物诗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咏物之作与其仕宦关系极为密切,是其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形象反映。大体可分两类,一是以咏物为契机,揭露社会弊端,体现了他以诗歌为武器干预现实的勇气,可称为借物言事之作,多作于早期。二是有别于上述借物言事之作,以咏物寄寓其怀才不遇、遭贬受挫的郁愤之情,以及其他人生体验,堪称借物言情之作,多作于后期。前者继承并发扬《诗经》以来咏物诗的讽喻传统,将其推向高峰,后者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开拓了咏物诗表现领域,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文学革命以来,新诗取代旧体诗,此一状况下的"咏"物"诗,"物"是载体、媒介,或起兴。在研究咏物诗长期发展过程的此时此刻,必须以"物质文化"、"视觉文化"等论述着眼,从诗人创作轨迹及作品进行研究,跳脱广泛的咏物,进入精致咏物;由一般物,进入深含历史的、文化的物之书写。台湾诗人张错,从《浪游者之歌》、《另一种遥望》、《咏物》、《连枝草》诗集,丰硕且精纯地示范了诗人如何以诗的语言进出"文物"与"历史"﹔从物质文化出发,以强烈的抒情笔法,既写物之风华与视觉美感,然因物而生之文化底蕴与时空沧桑,亦缠揉其间,堪称当代最有企图的文玩书写者,亦将台湾现代咏物史,带入精粹的物质文化诗境。  相似文献   

5.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其文辞颇有诗歌艺术价值。《焦氏易林》的作者运用易学象思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咏物诗,所咏之物林林总总,包括虫鱼鸟兽、植物和无生命之物,与汉代咏物赋相映成趣,渗透着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有些作品与宋诗的某些审美取向仿佛相似。焦赣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略论齐梁咏物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梁前及齐梁咏物诗概貌咏物诗,是通过歌咏物的属性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咏物诗所咏之物,范围相当广泛:花卉草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日月星辰以及日用器皿等,几乎无物不可入诗。山水、田园诗也是以物(自然物)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但一般人并不把它们看成咏物诗。还有一些诗,“物”表面上看来是诗人吟咏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咏物诗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原因,学术界说法不一。胡应麟认为咏物诗“起自六朝”(《诗薮》)。王夫之说咏物诗“齐梁始有之”(《(?)斋诗话》)。当今也有人认为,咏物诗“萌芽于《诗经》,成熟于屈赋”。说《风》、《雅》、《颂》中的咏物篇章,“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陆坚《中国古代咏物诗三论》,《语文导报))1986年3期)金志仁先生则认为“《桔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物诗”。说它“首开咏物之风”并说“撰写咏物诗的风气,不仅在文人中流行,而且也影响到民歌的创作”。(《名作欣赏》1980年1期)说到中国古代咏物诗发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中有十余篇咏物词,不可忽略。一方面因为它们差不多占了词人作品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因为它们确有其独到的艺术成就。在李清照之前,“北宋词人,不甚咏物”(《芬陀利室词话》)。从曼殊、晏几道到秦观、黄庭坚,词作中吹物极少;贺铸虽有咏物的名句,却难寻其咏物佳篇;欧阳修虽写有不少咏物诗,温词中却咏物较少。柳永《乐章集》近二百首词中,咏物词不足十篇,比例相当小,且咏物之篇不及言情之作细腻动人。苏武和周邦彦抱有一二咏物名篇,但不少作品与所咏之物相去太远,失之大散。李清照的咏物词,无论就其数量比…  相似文献   

9.
叙事性是杜甫咏物诗体物艺术的重要特性,通过研究杜甫咏物诗对叙事性因素的调度与重组,可以看出其诗创作的辨体意识:古体咏物诗和近体咏物诗分别依托词句形式和章法结构选择不同的叙事策略,形成了不同的叙事节奏与风貌;物的客体属性会影响诗歌体式和叙事策略的选择,并最终使物呈现出不同的神韵风度;咏物组诗则构建了内在的逻辑线路,在文本复加的结构中完成组合叙事。杜甫在充分发掘诗歌体式特质和功能的过程中以“事”写“物”,从而实现了传形入神、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一位作家在文章中提到一首据说是太平天国冯云山的咏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到海作波涛。(见碧野《情满青山》)从体裁讲,这是一首咏物诗。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自身站立在旁边”,即为咏物而咏物,骆宾王七岁《咏鹅》诗便是。“自身放顿在里面”,即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首咏瀑布诗便是。它似乎很符合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人物的性格,末二句简直就是“燕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自觉地运用咏物这一诗体,托物寄兴,针砭时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姜斋诗话》王夫之)。“咏物诗,唐人最夥者,莫逾杜陵。杜陵诸诗,五律十七。然观其诗皆词在个中,意超象外,有不即不  相似文献   

12.
虞世南的应制诗洗脱浮靡,暗寓讽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咏物诗既是咏物,更是抒发自我的高情远志;边塞诗立意高远,洋溢着立功边疆、以身许国的豪情。其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现了贞观诗人努力挣脱南朝诗风的尝试。他的诗歌引导唐代咏物诗重归雅正,还启发了后人对边塞题材的兴趣,被许多唐代诗人师法,因此,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唐音之始”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诗经》的咏物现象及其咏物特征 ,分析了《诗经》咏物新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原因 ,并对《诗经》咏物传统在咏物诗发展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我国历代的咏物诗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物形神的 ,其审美特征是 :既要描出其形 ,又要绘出其神 ,达到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 ;一类是托物寄兴的 ,其审美特征是 :找到人和物的契合点 ,既咏物 ,又咏人 ,不能离开人而单纯咏物 ,也不能离开物而单纯咏人 ,咏物和咏人是交融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咏物词“雏形”形成于唐、五代,成熟完善于宋代,及至清代。各代之间虽然一脉相承,毕竟都烙着各自时代的痕迹,显示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痕迹与特点构筑了咏物词的发展历史。咏物词比之咏物诗更接近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绵延千年的咏物词,可以看到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看到古代词人对于美好事物所倾注的热情,以及对美的鉴赏力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照咏物诗自身的发生发展、起落消长的运作情况,勾画和描述了古代咏物诗不断演进、流变的过程,展示了各个时期咏物之作的新的进展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咏物诗是诗歌创作中的一大门类,晚唐咏物诗创作尤为可观。仅就题材而论,晚唐咏物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一,自然界之物居多,社会人事之物较少;自然界之物中又以弱小者居多,表现出异于传统的鲜明个性。第二,呈此消彼长之势。第三,所咏之物多为带有悲剧性色彩之物。晚唐咏物诗在题材上表现出来的对琐细之物与具悲剧色彩之物的偏好的特征,是社会时代心理与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对于咏物诗,人们都很熟悉,但对咏物诗概念内涵的界定,却有不少分歧。对此,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论说。关于"咏物诗",从"咏物"角度来看,"物"的范围很广,但作为诗歌来说应有一定限制。清代两部咏物诗选集《佩文斋咏物诗选》和《咏物诗选》的编选都从广义角度理解咏物诗的内涵,这是不符合咏物诗实际的。笔者通过考察我国古代诗歌评论发现咏物诗应有狭义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咏物诗的概念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9.
唐代咏物诗,与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相一致,艺术表现上亦异彩纷呈,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自先秦以至汉魏六朝,咏物诗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象屈原的《桔颂》、沈约的《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已是篇幅较长的佼佼者了。就体裁言,一般多为五言古体,先秦咏物之作多为四言体。唐代的咏物诗在体裁、组织方式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比唐代以前的咏物诗要丰富得多。首先各体皆备,既有五七言古诗,也有歌行体,更有五七绝、五七律等近体诸体式。其次,不但出现鸿篇巨制,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组诗。如韩愈的咏《南山》诗,咏《石鼓文歌》以及李白杜甫的一些咏绘画作品的诗歌,篇幅都相对较长。组诗,初唐盛唐尚不多见,同题之作一般只有两首或三首,至中晚唐则大量出现。白居易有《有木八首》、《池鹤八绝句》、《禽虫十二章》等。晚唐皮日休陆龟蒙互相唱和的组诗更多,譬如酒具诗十咏、渔具十五咏、添渔具五咏、茶具诗十咏等等,动辄十首,规模大,内部自成体系,咏物一般面面俱到。组诗的出现丰富了咏物诗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朝鲜名士徐敬德之《花潭集》享誉海内外,其诗歌艺术卓然一家。《花潭集》里的诗歌主要有闲适诗、赠答诗、咏物诗和说理诗四类。徐敬德之《花潭集》里的诗歌艺术特色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兼收老庄自然之姿,融合释家寂然之境,凝采王维诗艺之妙,实有“自然”、“寂然”、“凝然”之“三然”特色,譬如《花潭集》里的闲适诗。二是含晋风唐貌,又携景入情,此以花潭之赠答诗为代表。三是多奇言秀句,又对仗精工,尤在咏物及说理诗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