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对中西方悲剧在主人公选择、剧情冲突和结局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发现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因源于"苦戏"而主要体现为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和对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追求,个体自主意识较弱;而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起源于"酒神"赞歌,个体自主意识较强,其所追求的和谐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体现了西方人对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以儒士身份参与政治、军事斗争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典型谋士形象,无论是小说形象还是历史人物,他都极具人格魅力而在知识分子心里产生深远影响。儒士文化性格、"道"与"势"的矛盾关系、儒士文化习性都促使悲剧文化心态的产生,对儒士文化的反思可得出悲剧的必然性源于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距离过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西古典悲剧在人物塑造、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同作为悲剧,又都具有严肃、崇高的风格.在比较中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特征,从而否定了中国古代没有悲剧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中外学界对悲剧世界关于终极力量问题有四种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说法:一是"命运"说;二是亚里士多德"人物性格过失"说;三是黑格尔"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说;四是布拉德利"道德秩序"说。这四种说法只能分别解释悲剧终极力量问题的某一方面,无法涵盖一部具体悲剧作品的本质问题。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纳入美学研究的范畴思考,结合悲剧终极力量问题的探讨,从实践美学和审美学角度观照四部作品呈现出的悲剧冲突、悲剧结局和悲剧审美意蕴等三方面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他的悲剧美学,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堪称悲剧性的否定过程。对悲剧的冲突和结局,悲剧快感和悲剧人物等的论述构成了黑格尔悲剧美学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伏尔泰著名改编剧《中国孤儿》中,身为事件中心人物的"孤儿"未直接出现在舞台上,给人以主体缺位的假象。但此缺位的角色却时刻左右着故事的发展:他的悲剧命运是复仇的原因,作者通过此"悲剧因素",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悲剧教化意义;到结尾处孤儿获释,仇恨得以消解,作者又通过此喜剧结局曲折表达了自己人文性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8.
《寒夜》栩栩如生,各呈其妙的人物;冷静、客观塑造人物的方法;彻底毁灭的自始至终的巧妙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悲剧是一个文艺理论著作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理论中,与西方悲剧概念相对应的只有“苦戏“、“哀曲”、“怨谱”之类说法。中国古代的“苦戏”与西方古典悲剧在创作实践上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主要表现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悲剧冲突的展现、悲剧结构的安排、悲剧结局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西悲剧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试从人物特点和结局两方面,来分析中西悲剧中的“文化性”,并指出中西悲剧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不是艺术的片段,而是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对于连和盖茨比行为与心理的分析,对这两大名学人物的性格进行三方面的比较,揭示出两的个性差异,并探讨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悲剧人物行动的自然动因是性格 ,塑造性格应遵循性格好、有抉择、前后一致、符合人物性别和身份的原则。悲剧人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科学运用有机整体论和必然律因果观念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3.
《俄狄浦斯》和《麦克白》两部悲剧,虽然在产生年代上相距久远,但两剧在悲剧的人物、主题、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命运观念的深刻理解、悲剧的结构及悲剧精神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波斯文学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世纪波斯文学名著《列王纪选》和《蕾莉与马杰农》为范例 ,从美学悲剧性的角度 ,分析了它们所表现的悲剧人物的美学特征及陷入悲剧的基本方式 ;论证了古代波斯的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的美学特征 ;揭示出了古代波斯民族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邦德的剧本《李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在《李尔》中,无论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精神追求还是最终结局来看,邦德一改原著中李尔王这一高贵的、英雄式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丧失崇高性且受困于权力欲望的李尔。通过李尔王和李尔这两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可以发现,邦德的这种人物改写反映了西方战后思想语境影响下当代西方剧作家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功能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最后两回有一种倒贯全书的气势,使全书变成一出千古悲剧。两回书主要以塑造悲剧人物形象为核心,体现悲剧的美。由描写两组悲剧人物的结局为开端,中间反复描写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集等几类人物,最后推出最具悲剧性格的两组人物,形成波澜起伏的悲剧情节,激起读者各种各样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发挥悲剧的审美作用,显示出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悲剧开拓中国现代话剧悲剧艺术表现领域的深度。是小人物、灰色人物的悲剧,表现的是平凡人的痛苦。悲剧的情节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人的心灵上造成的伤痕。悲剧结局不仅属于他们个人。而且也属于社会。这些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痛苦虽不是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利益,却同样十分深刻,这足以引起人们深深地思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四大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虽然人物、情节各异,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内在关系却颇为相似,那就是:1 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不平等,女富男贫;2 男女主人公角色错位,女方一反传统,主动追求,如白娘子之追求许仙,祝英台暗示梁山伯等;3 性格上女强男弱。这三方面都表现了与当时民众观念的相悖。四大传说的婚姻形态与民间文学中以团圆为结局的其他婚恋故事不同,与民众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有着鲜明的距离,所以其悲剧结局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民众对与现行道德相悖的婚姻形态持否定态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根据辩证法的善恶辩证关系,对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异化过程极其导致的悲剧结局进行探讨.希斯克利夫作为抗争性的人物,一个"两难"的角色,其报复的结果陷入了动机与结果相悖反的悲剧中,造成了既伤害他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