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剧的主要形式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话剧在中国出现仅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十九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来源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上古时代出现的诗、乐、舞三为一体的各种歌舞形式;西周出现的“俳优”伎艺;秦汉出现的“百戏”等等,这些表演艺术都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诗歌、音乐、舞蹈都相当有水平。《诗经》是乐歌,有的还是舞曲。所以自产生起,便为周、鲁的太师和乐工所记录和保存。孔子就曾对其作过整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民间流行的乐章,残存于《诗经》的《齐风》、《曹风》之中。齐国的《韶乐》曾经被孔子誉为:听过之后,竟“三月不知肉  相似文献   

2.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曹禺以他闻名遐迩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人们对他的戏剧理论却缺乏应有的注意。曹禺的戏剧理论是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研究他的戏剧理论,有助于对他的剧作的深入理解,对于繁荣戏剧创作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曹禺的戏剧理论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黎羌教授是一位长年从事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民族戏剧学研究的专家,十余年来他撰写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民族戏剧学》《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书,在民族学、戏剧学学界享有盛誉。新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的《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是他在上述著作基础上形成的更为优秀经典的学术专著,为当今方兴未艾的民族戏剧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学科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探索话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段落。前期从粉碎“四人帮”开始,以最早出现的《我为什么死了》和《屋外有热流》为标志,其间出现了《陈毅市长》、《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血,总是热的》、《绝对信号》、《野人》《车站》、《魔方》、《WM(我们)》……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全方位地体现出探索话剧的最初成就。而到1985年以后,以《狗儿爷涅梁》、《红白喜事》、《桑树坪纪事》、《中国梦》、《蛾》、《潘金莲》等作品的出现,探索话剧则进入到深化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先锋戏剧时期。本文所述的新时期对于戏剧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十七世纪末期出现的《桃花扇》和法国十九世纪中期出现的《茶花女》,都是以描写妓女歌颂其人格美而著称的剧作.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在戏剧史和中外文坛上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桃花扇》写成后,不径而走,“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势”,不仅代表着昆曲艺术的最高峰,而且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茶花女》自问世以来,巳成为世界各国著名剧院的传统剧目,并对中国文学界产生过极大影响,它是在中国上演最早的西方戏剧。早在1907年春柳社就把它编成剧本,先在日本随后在广东演出,成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先导,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作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是一位在世界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其作品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契诃夫的创作对以曹禺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禺通过借鉴契诃夫的写作手法,经过《雷雨》、《日出》的尝试,到《北京人》完成了自身风格转型,作品显现出一种静态美学特征。但曹禺也保持了自我的艺术风格,戏剧在平淡悠远中仍有内在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8.
从京剧到话剧:熊式一英译《王宝川》与中国戏剧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和老舍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回顾话剧艺术形式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曹禺三十年代的《日出》和老舍五十年代的《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相当地类似,而且恰恰又正是在戏剧结构上,对这两部作品的品评存在着不同意见。这种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促进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日出》《茶馆》结构上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情节事件,突破了戏剧通常的开端、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0.
《长生殿》是一部清代的戏剧名著,解放以来对它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论。去年五年级同学在编写《中国戏剧文学史》的过程中,四年级同学在编写《中国文学简史》和学习明清戏曲的时候,都先后讨论了《长生殿》,意见也很不一致。大家感到在批判了修正主义、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之后对《长生殿》的分析认识已比过去大大提高。但由于剧本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如何正确评价《长生殿》,不仅是解决剧本本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战国派”,是一个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文化团体。在它的成员中,陈铨是在政治上滑得最远、在文艺上散布毒菌最多的一个。戏剧创作是他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解剖一下陈铨的剧作,对进一步认识“战国派”的社会政治思想、文艺思想不无裨益。 抗战中期,陈铨先后写了《黄鹤楼》、《野玫瑰》、《蓝蝴蝶》、《金指环》、《无情女》等多幕剧和《自卫》、《衣橱》等独幕剧以及收录在《戏剧与人生》中的一系列关于戏剧的文章,对戏剧有着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戏剧起源很早,最迟大约在汉代便已萌芽,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在宋元时期得以成熟完善,其间出现了很多类似戏剧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雏形戏剧——它们具备了一些戏剧的表现形态,包含有某些戏剧因子。《辽东妖妇》就是这样一出雏形戏剧,其中的人物扮演、代言体结构以及游戏戏谑性质都体现出了戏剧的特点。文章将从"扮演人物"代言体结构"游戏戏谑"几方面论述《辽东妖妇》的戏剧因子,揭示其在戏剧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太和正音谱》一弊 中国的戏剧,从宋元杂剧开始,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悲、喜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郑廷玉、白仁甫、纪君祥、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其中,关汉卿的悲剧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巨著(王国维语)。在戏剧理论和史料的研究方面,从第一部戏剧研究专著——元钟嗣成的《录鬼簿》开始,续有徐渭、王骥德、李渔、焦循等人的重要著述,到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则对中国戏曲的成果和发展在理论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中国的古典戏曲,不论在作品上或是在研究著作上,成果  相似文献   

14.
杨宝春 《东方论坛》2014,(3):F0003-F0003
正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研究,虽然已有徐晓钟、谭霈生《新时期戏剧研究》、李庆成《新时期的戏剧》、刘平《新时期戏剧启示录》、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新时期戏剧述论》等著作面世,但其中很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宁殿弼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剧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尤为关注,做了长期的跟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了《新时期探索戏剧成因考释》、《新时期探索戏剧的戏剧观》、《论新时期写意型探索戏剧》、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批评演进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传入中国已经100年了。围绕着《奥赛罗》的主题、人物在西方引起了无数的争论,这种争论至今仍在继续着。《奥赛罗》在中国也引起了莎学研究者长期、尖锐的争论,《奥赛罗》批评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追随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批评,从人文主义入手肯定《奥赛罗》的进步性;对中国戏剧、戏曲改编《奥赛罗》的批评;嫉妒说与非嫉妒说之间的争论;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解构《奥赛罗》。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8.
除了诗歌创作,泰戈尔还写有大量小说和剧作。泰戈尔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经验,通过《四个人》、《家庭与世界》、《修道士》、《国王与王后》、《齐德拉》、《红夹竹桃》、《邮局》等一系列小说和戏剧作品中的寓意象征性叙事手段,能动运用象征主义的技巧方法和艺术手段,引领着印度的小说和戏剧艺术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西方戏剧的改编是传统戏曲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比天高》是成功改编的范本.改后的剧本对女性主角形象从人物身份、主体意识、死亡观等方面作了本土化处理.戏曲改编中之所以会出现本土化现象,是因为戏曲和西方戏剧在作品使命、传统伦理及观众的接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杨村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他一生导演了百部戏,诸如《清宫外史》、《枯木逢春》、《蔡文姬》、《上海战歌》、《兄弟》、《红岩》等,都曾轰动过剧坛,使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少戏剧场面深深刻进了人们的心里,以致几十年之后人们仍旧记得那些感动过自己的细节和场面。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和杨村彬先生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处理方法处理戏剧场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