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苑掇英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区别李宗桂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发表《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是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的崇古、征圣、宗经为…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各民族获得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共同因素而形成了民族联合的关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执政党执政巩固、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21年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战略的高度,提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要求.根据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部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坚守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要通过双语教育和重大节日等平台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战国士林探讨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记录这一统一 过程,形成与积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记》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史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通过记 述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历史,对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 实践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那种特有的刚健奋发、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和社区环境,推动西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经济、文化、情感因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7.
方勇 《理论界》2009,(11):154-155
中华民族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不尚空谈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在先秦儒家经典《论语》里就已经体现出来。《论语》中通过君子这一形象,具体体现了言这一交往媒介在个人人身修养和为政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是中国第一部由电子游戏而改编的电视作品,是对中国古代剑仙文化的当代阐释,既有对传统剑仙故事的文化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色.从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来看,《仙剑奇侠传》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绝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这种素朴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心理 ,可分为两部分 ,即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自然意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儒道哲学的对立统一发展构成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宏扬中华民族凝聚精神构建民族史学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研讨会发言摘编编者按:由民族史学家陈育宁研究员主编,宁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8名研究人员(宁夏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育宁研究员、《内蒙古社会科学》主编...  相似文献   

11.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发奋自强 ,不仅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的基本精神 ,而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民族的基本精神。凡是有所作为的个人或民族 ,都是有发奋自强的精神的 ;凡是没有发奋自强精神的个人或民族 ,都是无法大有作为的 ,这是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中国历史上 ,最早对中华民族的发奋自强精神进行总结记载并加以大力宏扬的 ,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它所记载的民族精神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说 ,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精神 ,司马迁都作了记载 ,其中关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爱国为国荣国,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我们作教师的常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这“有用的人才”,就是能忠诚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服务于人民,有爱国为国荣国勇于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精神。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主渠道。我是美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的主要作法是:一、深入系统地讲授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创造的悠久历史和光辉业绩,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为此,在我的《审美学纲要》中专辟“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等专章,主编了《中国少数民…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9年7月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民族关系史方面的一部力作。这部论文集是由费孝通、谷苞、陈连开、贾教颜等四位学者的10篇论文组成的。谷苞在《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指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大量的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事实。不论是就各个民族的本身,还是就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情况。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乐于接受其它  相似文献   

15.
古典名著《红楼梦》凭借丰富的文化意象,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策略,发现两个译本在目的语中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方面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杨译本忠实再现了其中的文化意象,真正发挥了"文化传真"的功能,从而真实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身份。相比之下,霍译本则在很大程度上篡改了其中的文化意象,造成原语的"文化失真",从而扭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异化法处理文化意象是在异域文化中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今仍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挖掘《周易》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周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反映社会要求,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简言…  相似文献   

17.
朱雁林  闫杰花 《理论界》2004,(6):161-162
民族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风骨.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包括些什么?当代青少年为什么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怎样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导———读《中国文化现代化》吕红平一个民族的振兴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民族主体意识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这又离不开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更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更新...  相似文献   

19.
励轩 《学术月刊》2022,(2):205-21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岁月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民族精神.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千百年积垢,彼此渗透,相互交织,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展心理.这种在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铸就的民族心理,有相对的稳定性,世代遗传,变化缓慢.虽然我们不同意黑格尔认为民族心理是推动那个民族的一切行动和方面的观点,但却不该忽视或低估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我们的民族传统精神中,究竟蕴藏着多少动能?又隐匿着哪些阻力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