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3.
4.
在汉代,随着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功利文学观、娱乐文学观、抒情文学观呈阶段性发展。三种文学观以文人对政事的积极参与和统治者借文学以资娱乐为桥梁交融互渗。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在二十世纪初,以批孔的骁将名闻一时。他是继维新派的排荀运动,进而掀起了一个批孔运动,从而成为五四前夕“打倒孔家店”的先驱。但到晚年,他讲学苏州,又有“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之论。鲁迅先生说他:“既离群众,渐入颓唐。”又说他:“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这个从批孔到尊孔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是值得我们作一番探讨的。下边拟就此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 太炎幼年,从他外祖父朱左卿读书的时候,就听到了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王船山之为人,因而种下了民族思想的根子。同时,当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时候。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不能不关心国家大事。所以他最初曾参与维新派康梁等的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4,(4)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各有一首以“柳絮”为题的词,抒发了她们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黛玉在词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借填词抒怀,以柳絮自喻,表达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和杀人的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愤慨,这是叛逆者的反抗呼声。而 相似文献
7.
一 三统说理论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多种思想文化因素相互融合演变的过程.虽然其思想萌芽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三统说理论的完整体系却晚至汉代才最终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汉儒的理论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奉天而法古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9.
以自由与秩序的政治理念考察汉代政治文化,其呈现道治自由与礼法秩序构建的理论体系.首先汉初道治自由和自然秩序确立理想的皇权与皇权自由,然后礼法秩序和孝治自由确定规范的体系和臣民自由,推进皇权大一统形成政治伦理一体化的政治文化框架,融铸其生活情感、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0.
11.
周维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4,(1)
古往今来,每发生一次社会大变革,总要伴随着一场思想战线上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一次反孔与尊孔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在思想战线剧烈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直接表现着当时社会敌对阶级的政治斗争和利害冲突。今天,我们用马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进入全面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俄罗斯转型期的政治文化表现出一种“无序”中对传统专制文化进行“再创造”的特性;相对于急剧的政治、经济变化而言,俄罗斯民众显得“迟钝”和“冷漠”。俄罗斯强势总统与弱势议会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俄罗斯精英的活跃与民众对政治的淡漠形成对比,俄罗斯的公民社会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4.
近世以来。国变之烈。民生之艰。风俗之敝。古未有也。追究厉階。一言以蔽之曰。人心感召而已矣。治乱之源。几于善恶。国家文化。莫非治乱善恶之迹。觇文化高下。亦据其迹之情状何如耳。吾之民族。为五大文化古国之一。伏义以降。圣圣相承。学术典章。群经备具。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订礼乐整理发挥之功。尤乎尚矣。孟子谓集大成。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夫民族文化。尧舜文武创建于前。孔子继承表彰于后。于博大精深之中。寓平正通逹之旨。究之靡穷。用之切要。后之作者。无可逮焉。尊之至圣。非有私于孔子。尽五千年文化。惟孔子足以代表也。孔子之学。以中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对孔子和达赖班禅两大喇嘛,给予了极为崇高的地位。特别是康熙帝玄烨,他亲莅曲阜,拜祭孔庙;以达赖、班禅及哲卜尊丹巴为藏蒙人民无上的宗教主。总玄烨和其前后凡五帝,均一贯奉行不怠,从而收到广大汉族和藏、蒙族,当然主要是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和藏、蒙族上层分子,使他们倾向清朝,无生贰心。若说这是带有政策性的措施,也无不可。而清统治者于此却能运用自如,取信于众,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成功。本文试就其活动经过和内容,略举所见,并加赘论于下。 相似文献
16.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而这恰恰是中华文明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或转型之后,仍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四库全书提要》则称“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汉代学者张衡认为:“立言于前,有徵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由此可知,谶应是指某些应验的预言。实际上,预决人事吉凶的预言古已有之。《史记·赵世家》所记“秦谶”以及公元前513年(晋顷公13年)的“赵谶”都是有关“谶”的早期记载。只是到了汉代,谶言才泛滥成灾,且直接介入政治,即成为“所谓降自神灵,预决吉凶的启示。是一些人假借‘天神’的意志,用模棱两可的文字编造的,为实现某些政治目的服务的预言。”谶于其时与纬相结合,附于纬书,从而找到自己表达的最佳形式。纬是相对于经而言。《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即“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因此,纬是依傍经而生,同时又是对经书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因与谶的结合和后人的神秘附会而显得宗教神学色彩颇为浓厚。虽然纬书对儒家经书的解释并非全部失真,但它把儒家入世的关于人伦情理的经典理论进行神秘的、神化的和宗教的解释,无疑为统治者和政治投机者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提供了经学依据。谶与纬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儒学走向神秘化、 相似文献
18.
19.
20.
民初临时教育部颁布在学校废除尊孔读经《普遍教育暂行条例》,颇引起舆论的争论,并在实施过程中遭致抵触。本文探讨民初废除尊孔读经及其社会反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