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结构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妇女的生育水平和家庭结构类型有关。家庭规模大小和妇女的生育和存活子女数量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大家庭中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高于小家庭,不同结构类型家庭的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育龄妇女的人数多少和生育状况直接影响总人口的规模,研究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对控制人口发展,实现2000年人口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机器汇总资料,对北京市育龄妇女现状及其生育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宁远县是地处湘南边陲的山区县。全县辖17个乡镇,689个村,总人口78.2万人,现有已婚育龄妇女14万人,其中流出已婚育龄妇女4.2万人,两女结扎家庭3103户。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宁远县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对两女户采取了一系列奖励优惠措施。  相似文献   

4.
浅谈乡村已婚育龄妇女管理规范化欧阳玉模,胡粮纲,李朝增在生育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已婚育龄妇女。她们对计划生育的态度不但影响生育的数量,而且影响人口的素质,这部分人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管理对象。因此,加强乡村已婚育龄妇女规范化管理,对于降低农村人日出生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82年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着重对中国已婚妇女未避孕原因进行分析。文中分析所借用的主要指标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未避孕率(下面简称妇女的未避孕率)。它是指在调查时点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包含离婚、丧偶)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一、中国妇女未避孕率状况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 421位独生子女家庭育龄妇女的调查数据,对18~45岁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生活压力大及抚养成本高是制约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采用logit模型对独生子女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家庭、观念和政策是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妇女生育率的计算,涉及到两个变量:分子是婴儿出生数,分母是有关的妇女人数。按照分母中所用的是育龄妇女人数或仅是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妇女生育率又可分为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 在未婚生育仅为个别现象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育龄妇女生育率与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具有共同的分子。这时,育龄妇女生育率=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已婚比例。该关系式表明,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育龄妇女节育情况分析陈友华一、引言在中国,对妇女节育状况的分析仅局限在已婚育龄妇女中,而分析所使用的主要指标如节育率等也是针对已婚育龄妇女而设置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节育在今天再也不是已婚育龄妇女的专利,某些未婚妇女,特别是大中城市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4年8月在西藏拉萨市进行的15~49岁育龄妇女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拉萨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节育、生育意愿及孩子价值,从中发现藏族妇女的生育观念较汉族先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西藏拉萨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研究"的抽样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该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避孕、节育等状况。虽然育龄妇女的分娩形式、产后护理保健及生育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与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基层人口计划的编制 编制基层人口计划主要是调查、核实和估算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并预计在计划期内结婚、生育的人数。编制人口计划一般是在每年的2、3月份进行,不仅要了解管辖区域内的人口状况、育龄妇女状况,还要对符合结婚、生育条件的育龄妇女进行登记造册。结合本地区未婚青年和已婚育龄夫妇结婚、生育的规律,测算出计划年的人口出生数。从目前的生育政策来看,基层人口计划主要是掌握要生育一孩妇女的状况,二孩及以上照顾生育是经基层按生育政策举荐,由县(区)以上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落实。2当前基层人口计划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穆滢潭  原新 《人口研究》2018,(1):90-103
文章利用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生育决策调查数据,考察家庭资源、文化规范和第一个子女性别对女性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已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中表示"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约为20%,且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户籍差异;女性的二孩生育决策同时受到家庭资源和文化规范的双重约束,综合考虑现有子女是否能够满足其男孩偏好、子女对于自身的成本—效用以及可供家庭分配的资源状况等因素决定是否生育二孩;女性的再生育决策模式存在户籍差异,其中城镇育龄妇女的男孩偏好程度较低,倾向于根据家庭资源状况进行二孩生育决策,具有理性决策的特征,但流动和农村女性的再生育决策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子女效用、男孩偏好等因素对其生育决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一孩与二孩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苏南某农村79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一孩与二孩家庭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运用回归模型对影响两类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类家庭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意愿生育间隔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对"女性生育的最大年龄"的认识上二孩妇女明显低于一孩妇女。但两类家庭育龄妇女在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地研究陕西省人口、婚姻、生育状况及今后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同志一起,在1979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1978年陕西省十分之一人群的人口构成,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能力及生育状况;按不同生育水平予测了陕西省今后百年的人口发展趋势;编制了1978年全省男、女简略寿命表。本文着重从陕西省育龄妇女婚姻和生育状况方面对人口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1970-1990年15-19岁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研究杨子慧近些年来,我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即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查100%数据和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  相似文献   

16.
工作-家庭冲突是个体在工作领域与家庭领域之间扮演角色时,在某方面存在互不相容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我国已婚人群数量庞大,工作-家庭冲突已成为已婚人群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年的基线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已婚人群受教育水平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概率;在不同特征已婚人群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一是受教育水平缓解已婚人群工作家庭矛盾的效应和途径具有性别差异,二是与青年已婚人群相比,中年已婚人群所接受的教育的沉淀效应更为显著,三是受教育水平缓解农村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的效果明显高于城市已婚人群;在传导机制上,受教育水平主要通过提高工作获得、减少工作损失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概率,而家庭融洽则在受教育水平与家庭-工作冲突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为改善我国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状况,应大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缩小地域和城乡教育差距;同时要为劳动者提供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就业市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应完善家庭支持政策,缓解家庭压力,建立普惠多元的托育服...  相似文献   

17.
参加此项调查的人员有:张德智、曹雪瑞、冯雪桦。在流入城市的育龄人口中,由于已婚育龄妇女是具有直接生育婴儿能力的人口主体,从而成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了解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现状,发现现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操作效果,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措施提供依据,1997年8月四川人口情报中心在成都市六城区内对外来流动人口中部分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1调查对象与组织方法1.1调查的对象和内容调查对象为非成都市户口但在其六城区内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和改进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计生避孕药具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近期,山东省威海市计生药具管理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使用避孕药具情况专项调查。调查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全市流入的使用避孕药具的已婚育龄妇女。  相似文献   

19.
在育龄妇女年龄队列中,15—19岁尚处于准婚姻和准生育年龄段。她们的婚姻、生育状况如何,对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以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其它有关的社会学调查,对1970—1987年18年间中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基本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以往对独生子女死亡和失独家庭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关键研究问题等方面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终身失独概率估计方法和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可能性等,指出用独生子女死亡概念近似失独妇女,其结果有可能大大高估时期失独妇女的总量。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将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看做是1->2递进生育也有可能高估失独妇女的总量。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和计算机微观人口系统仿真分析技术,估计目前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数量在140万左右,2050年前中国时期失独妇女总量超过600万的可能性不大,失独家庭达到或超过1000万的可能性也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