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最为重要的是,以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质,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东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区域民众理解他们在当代世界中位置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区域民众理解宇宙和现在的凭藉与根基。重新认识和寻找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与包容精神,找回失去的区域文化认同,完成民俗文化的创新,以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也许是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东北地域文化和文化交流方式的解读入手,阐述了东北社会文化环境引发的两种民居文化交流方式:中原居住文化的移植和居住文化的相互借鉴,指出了地理关联影响下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差异。概述了东北地域环境中最能造就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特色的三个方面:地理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内部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研究的特殊性和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西安唐风园林在营造理念与手法中运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与艺术效果。唐风园林中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得唐风园林更具特色与韵味。如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唐风园林便充分运用唐风园林的造园手法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西安本土民俗文化元素,使得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相互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兄弟民族由于经济生产、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某些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如果把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和汉族民俗文化加以比较的话,那就不难发现它们有趣的相互交融之处。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异化翻译提倡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保留民俗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保护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本文以河北民俗文化翻译为例,采取异化的视角对民俗文化外宣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清代流人与东北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很早就有汉族人口的迁入,尤其是清代以来汉族人口逐渐增多,并最终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作为移民的先导——流人群体是东北早期的拓荒者,是东北社会变迁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流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等方面给东北带来了深远影响,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东北社会产生的影响,需要我们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知识之窗     
七大文化圈 我国的民俗文化风情从地域上来划分,主要有七大部分:一、东北文化圈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其特点是满汉族风俗的大融合。二、游牧文化圈 包括内蒙古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部及新疆,其民风强悍勇武。三、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广告作品最常见的表达内容,同时也对广告题材、广告技巧以及其中的广告元素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民国时期都市民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民俗文化对月份牌广告的影响表现在绘画题材、绘画形式、绘画技巧、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政府主导立法,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保护体系;扩大宣传,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意识;成立专门的管理、研究、展示机构,科学、系统地传承民俗文化;在大中专院校设立相关课程、专业,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提升东北民俗知名度;策划新闻事件,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围;设计、开发、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塑造东北民俗品牌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徽州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其清代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且底蕴厚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至清代发展到鼎盛,其在保留古老徽州习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内容更加丰富,特征愈为明显。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徽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华大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在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徽州民俗文化,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雷虹霁 《南都学坛》2009,29(4):11-17
汉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秦汉时期,汉民族在先秦称华曰夏的基础上在分布地域的统一、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的统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为统一的汉人,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以汉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文化"也成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但汉文化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特点并未因帝国的统一而消失或者减弱。秦汉时期出现的记录各地风俗、经济社会生活和方言的官方文献充分表明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今湘黔川交界地区是苗族聚居地。汉以来 ,由于该地区反抗斗争不断 ,迫使中央王朝不断调整“治苗”政策 ,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清初沿袭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土司统治制度 ,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 ,实行“以汉治苗”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 ,促进了苗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满汉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进入苗区 ,任意兼并苗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剥削欺压苗民 ,最终导致了乾嘉苗民大起义。清朝平定起义后统治政策又从“以汉治苗”回到了“以苗治苗”  相似文献   

13.
辽宋金元时期是北方以至东北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建立政权并形成强大统治力量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进步、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时期。辽金元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是由于吸收和借鉴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同时,这些少数民族也对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这些少数民族对祖国北方和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已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就其对祖国历史的贡献表明,他们都是伟大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是大理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白族建筑文化的重要渠道。大理白族建筑彩绘题材广泛,融合了多重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整合出新的因素,形成了独具大理白族特色的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文化。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产生晚于汉族,发展兴于明代,它有着本民族的艺术思想,但它的催生与发展又离不开汉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使得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别具大理白族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作为汉语的载体——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强化着这种世界观的体现。以日常家禽"狗"为例,汉民族一方面与之长期相处、休戚与共,而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字中又无一不暴露出对其嗤之以鼻、不共戴天的大量事实。汉语"狗"词语贬中带褒的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汉民族对"狗"之美德既否定又肯定的价值取向,揭示了汉语文化中汉民族同时对忠信美德的渴望与排斥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汉代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间色彩民俗。汉代的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是形成这种民俗现象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考察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方式,考察其在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民族几千年在与大自然的相依相存中,把自然万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意念相应相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植物民俗文化。大自然的植物,被人们赋予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了独特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有许多共有的吉祥物。汉族一些吉祥图案 ,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喜爱 ,一些少数民族吉祥图案 ,也被汉族吸收。汉族和少数民族吉祥物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吉祥物 ,是本民族象征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少数民族吉祥物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原始汉族融合过程中东夷在文化、语言、实力、空间、人口诸方面的优势 ,证明汉族的主体来源并非像传说的那样是炎黄族 ,而是东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