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家注本对“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的理解多有龃龉 ,有人并据以认定《滕王阁》诗作于《滕王阁序》之前。考有关史料和上下文 ,王勃的《滕王阁序》当作于其《滕王阁》诗之前。  相似文献   

2.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形式及艺术境界,探讨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肯定它对中国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王勃写《膝王阁序》(又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时间,早有二说:一说是五代的王定保《唐摭言》,载明是王勃十四岁;一说是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以为是王勃二十九岁往交趾省亲,路过南昌时所写。后世多从辛文房说,现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包括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王勃《滕王阁序》的介绍和注释,均  相似文献   

4.
唐王勃(公元649——676)《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文,才华横溢,感慨遥深,不仅脍炙人口,由来已久,而且历代相传,蔚为盛事。但对这篇作品写作的年代,自唐以来,即多异说。王定保《唐摭言》说: “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卷五)按王勃生于唐太宗贞  相似文献   

5.
王勃的《膝王阁序》到底作于何时?自五代以来有14岁、19岁、22岁、26岁(均以虚岁计)多种说法。从《王子安集注》理出9篇文章1首诗:王勃犯事后回到家乡3篇、南下省父途中6篇1诗。按文中可察年月排列,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王勃这2年间的心路历程,内疚、自责又渴望“复旧职”;在《滕王阁序》中表述的感情乃至文句,在南下第1、第3、第4文和诗中就已经成型了,所以到滕王阁后能一气呵成。9篇文章可确证:王勃南下省父经过南昌的时间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时年26岁.从作者原始文本求证毋席置疑.历史的迷雾应该澄清。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王勃少年时(十四岁)的作品。此说早见于晚唐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其后有宋代的《太平广记》,清人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至今,所有人对此津津乐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王勃的成年之作。此说早见于《旧唐书》及《新唐书》其后,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名胜志》亦持此说。前者有神童王勃作赋惊众人的佳话作为依据。后者虽力主是王勃成年所作,然苦无证据,或仅以寻绎文意来断定它。显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证据是个关键。其实,《滕王阁序》中的"三尺微命"一句已…  相似文献   

7.
<正> 被称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优美诗文。尤其是他在文学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确实是极不平凡的。在他的作品中,《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该文词采绚丽,意境开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丰富而又复杂,在所有骈体文的体裁中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佳品。《滕王阁序》可分为四大段落,每段中又包含若干层次。就总体而论,文笔洒脱如行云流水之畅,意境开阔有气吞万物之势,词采绚丽似出水芙蓉之美。文章的前两段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王勃《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篇名、分段、体裁、影响等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北大道赣江东岸的滕王阁,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它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使其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最  相似文献   

10.
王勃是我国初唐著名的文学家,少时即显露文学才华,写出《滕王阁序》的名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工齐名于世,被称为“初唐四子”或“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创作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感情,但其意境开朗,格调高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他的一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相似文献   

11.
姚铉《唐文粹》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历来不解其意。宋人认为是因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重复之病,而南宋叶大庆以为其中“时维九月”句之“月”为“日”之误,与“三秋”并不重复。但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中则写作武周新字“■”,为“月”字之有力佐证,且《新唐书》以前,史籍并无记载王勃作序的具体时日,“月”字无误。至于“三秋”,今人大都解作“九月”,但考之唐前诗文,“三秋”并无此用例。蒋清翊注引梁元帝《纂要》,以为“三秋”乃秋之别称,当从。因而可以断定“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并无前人所说的“重复之病”。《唐文粹》不收《滕王阁序》,主要与不选骈文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送别,是人之常事,是人之常情,更是人之真情。因此,送别一直成为文人墨客尽情表现的亘古主题。诗言志,诗言情。这里我们通过对王勃和李白二位唐代大诗人的两首著名的送别诗赏读,体会其中的艺术感受。首先,让我们欣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提到王勃,人们就会联想到他的《滕王阁序》,这位年轻才盛的诗人以其屈指可数的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其中主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下面读到的这首送别诗。  相似文献   

13.
古诗中的有些名句,不少是对前人作品加以继承,同时又有所创新,有所展发。一种情况是把前人描写彼时彼境的名言略加修饰,创造性地用于此时此境,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相似文献   

14.
大概是在初中毕业考上师范那年,到县城去面试的时候,在书店买了本厚厚的《古文观止》,那个假期背诵了其中的王勃《滕王阁序》,那时就牢牢记住了其中的两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相似文献   

15.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文中写道:"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话中的"涸辙"是用来作身陷困境、急待援救的典故。"涸辙"又作"涸鲋"或"涸辙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战国中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居宋国,生  相似文献   

16.
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时间,旧有二说。一说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王勃著《舔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于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7.
序跋是个依附性的文体,或依附于诗、词、文赋的篇章,或依附于诗集,文集,学术专著,或依附于字画、金石拓片,置于它们之前或之后,起点拔评价、交代背景、抒发由此而引出的感受等辅助功能。尽管有序跋胜于原作、原著或合则双美的现象,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原诗早就湮没无闻,而序却千古传唱;例如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言》,原译少为人读,而序却广泛流传;例如毛泽东《送瘟神》,诗序并佳,俊逸双飞  相似文献   

18.
初唐四杰     
所谓初唐四杰乃王勃、杨炯、庐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因为他们生活于唐初,诗文一时颇有盛名,所以被称为初唐四杰。即简称王、杨、庐、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诗人王绩的侄孙。八岁善文辞。后渡海省父于交趾溺水鹜悸而卒,年仅廿九岁(647——675)他诗文并茂,《滕王阁序》一时惊震文坛。其中以“落霉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脍炙人口。《杜少府之任蜀州》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播史上,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成功传播的典范。首先,序文文本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烘托出的强烈现场感,征服了第一传播场的受众;其次,作家在使用语言符号向受众提供语义信息的同时,还成功地将由物体语言符号提供的图像信息,纳入了信息源之中,构成了传播中的双重信息源,不仅有助于人文景观的形成和保护,而且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传播场;再次,由文本和景观提供的双重信息源,给予接受者充分想象的空间和自由阐释的权力,《滕王阁序》接受史因此呈现出多元化解码的现象,不断出现的意义增长点,使文本与景观获得了永恒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西汉反击匈奴的将领中,当数李广名声最大,留给后人的遗憾也最多。唐代诗人王勃曾在那篇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里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在《史记&#183;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更是深切地表达了对李广的赞誉,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战功不够”、“无大智谋”、“不善辞令”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