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汉画像石拓本。原在嘉祥武氏祠,现存济宁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馆藏拓本165厘米×31.5厘米,编号88/5-2。南宋洪适《隶续》载:"右孔子见老子画像,人物七,车二,马三、标榜四。惟老子后一榜漫灭。孔子面右,贽雁;老子面左,曳曲竹杖。中间复有一雁,一人俯首在雁下。一物拄地,若扇之状。石有裂纹,不能详辨。侍孔子者一人,其后双马驾车。车上一人,马首外向。老子之后一马驾车,车上亦一人,车后一人回首向外。《史记》鲁昭公予孔子一乘车、两马、一竖子,  相似文献   

2.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墓画像中多有孔子见老子图。学界的解释往往执著于历史上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文本,而忽略了汉代道教经典和仪式文本的存在及其直接解释意义。当时老子已是道教中极崇高的"太上老君",其神格仅次于西王母;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乃"得道受书",证明其命"上属九天君",不经北酆鬼官之考谪,成为仙界地位较高的真人。孔、老之间常见的稚童项橐也有相当高的神格。汉墓中孔子见老子画像须于宗教视野获得合理解释。其所表达的是,在地下的世界,死者将和孔子及其弟子们一样,往拜老君得道受书,将免鬼官之谪;而"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乃成仙。这就是汉代道教关于死者在冥界转变成仙的仪式逻辑。孔子见老子图乃是汉代道教墓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子年青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被尊为圣人.从老子和孔子各自学说创立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老学和孔学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老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虽然曾一度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潮(如汉初和魏晋),有时甚至为少数君王所激赏、推崇(如唐玄宗,他认为“道德者百家之首”,“岂六经之所拟”,曾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人们必读《老子》).但从总体上看,老学并非官方正统思想,基本上处于被排斥、受压抑、遭罢黜的“在野”地位.而孔学则处于“独尊”的地位,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孔学对于中国国民的人格精神和人性的塑造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思维和性格特点的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尤其是孔子、老子文本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具有永恒不朽的魅力。本文围绕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五部第53章,集中探讨了他的孔子和老子观。在孔子"人"的概念和老子"无为"概念与布洛赫"没有上帝的王国"或"自由王国"概念之间有着最内在的联系和相似的结构。通过解读孔子和老子文本,布洛赫认识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和至善价值。一方面,布洛赫从孔子那里学到了既适用于天又适用于人的"天道",天的主人不是神,而是遵循天道而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布洛赫从老子那里学到了既高于天又不是超越者的"道",存在的根据是谷神和玄牝,其存在方式是无欲和无为。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子年青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  相似文献   

6.
新见考古资料证明,东汉时期以浮屠等同黄老因而黄老浮屠同祀的现象,应是老子化胡说流行的结果;新发现的山东费县潘家疃东汉墓门上鸟喙老子与胡人浮屠及窣堵坡组合画像、山东兰陵九女墩汉墓辟邪石兽立柱画像所呈现的"黄老"信仰与胡人浮屠组合皆堪与证。史乘所述黄老浮屠同祀现象,不为后人所解,个中原因除了儒生史家语焉不详,更多是由于时人所信老子化胡说,以老子浮屠为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化形",因而将老子浮屠等同且一同祭祀。某些汉墓中黄老浮屠画像一同出现,正是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这种奇特信仰的图像呈现。新发现的山东微山县东汉画像石椁残石和陕北汉墓画像石则表明,东汉已有佛教地狱信仰在华传播。此类有关东汉佛教传播的墓葬画像资料之发现与认知,亦有助于早期汉译佛经译介时间之断代和汉文化生态变迁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蕴含着汉代人丰富的宇宙空间观念。以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期考察,可以揭示这一图式与汉代宇宙空间观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可考知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正是该地区宇宙空间观念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展现。而在鲁南汉画像石"出行图"的整个发展史中,这一图式存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图像学意义,即它象征了宇宙生命在宇宙空间内部及跨空间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在对老子身份归属的认定上,康有为有时将老子说成是孔子后学,有时说老子独立创教。这使老子的学术身份和归属出现了孔子后学与独立创教两种情形,老子的形象也随之呈现出双重性。对孔子的推崇注定了康有为对老子的贬损——因为他对孔子地位的提升与对老子的贬损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有鉴于此,考察康有为视界中的老子,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对老子身份的厘定,而且有助于理解康有为的孔教观。  相似文献   

9.
老子作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他的伟大是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创建了一种以"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为中心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范式,而孔子对于"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建构。老子的伟大就在于"原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它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普遍架构。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生生不息、永不穷竭的精神动力。老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也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强了柔韧耐久性和博大宽容性。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烟烟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温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千年轻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  相似文献   

11.
简论儒道思想的精神互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岳川 《文史哲》2001,(5):13-18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 ,人们一般只看到儒道思想在范式与体系上的差异 ,其实两者从思想源头看还存在着相通相契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1 .老子思想的多元性对孔子的影响。 2 .由于汉墓帛书《老子》与郭店竹简《老子》的发现 ,学界根据通行本得出的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观点并不符合老子思想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老庄哲学追求的"生无所待",主张混沌和无为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究人的在世方式,区别于儒家的处世方法,老子与孔子都在其思想中体现了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在更高层面上,老子思想既是一种大仁不仁的至仁关怀,又是与命运相抗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学派虽然对孔老见面的内容说法不一,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承认孔老是见了面的;说法不同证明两个系统的记载来自不同的传说系统。《史记》以"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老子本传》的主要事迹,史公所言并非源自道家系统,而是其来有自,属于儒道两家之外的第三个系统。《礼记.曾子问》中所载老子对礼数的实践,与《老子》38章中老子对"礼"之否定,两者并不矛盾。后者是从历史与社会作用上对礼的否定,而这种否定正是基于老子"周守藏史"身份对礼数的熟习与运用而达成。  相似文献   

14.
张朋 《社会科学》2003,(3):88-93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南阳汉画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石料上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品。它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画,简称“汉画”。 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地方很多,除河南外,还有山东、四川、江苏、陕西等省。南阳是河南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出土二千三百余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天文星象、舞乐百戏等。它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十分重视对南阳汉画像石拓片的搜集与整理。七十年代,部分汉画像石拓片还曾到国外展览过,受到了很高的赞誉。  相似文献   

16.
从管理构架看孔子思想,过去学术界一直缄默.有人研究管子、孙子、韩非,以至老子、庄子的管理思想,而独独对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孔子的管理思想无人探讨.是孔子无管理思想吗?不是.孔子言论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而且有一个以"仁"为特征、为理论基础的人本"软管理"思想体系,它包括国家管理、家庭管理、人才管理、百姓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的主流.深入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对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特点,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文拟就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谈点粗浅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所谓经济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功效,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而所从事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九简评论了<诗经·小雅>中<天保>、<祈父>、<黄鸟>等三篇作品.孔子对<天保>宣扬的敬天谀君思想提出否定意见,正面提出君权德授、王福德赐思想,是孔子仁学德政思想在解读作品时的具体体现,论诗角度具有多样化特点;孔子明确肯定<祈父>的责问理由及诗歌本身,评论有理有据,用"责"字概括<祈父>的内容特点,见解深刻独到;评论<黄鸟>时用"困而欲反其故"准确概括诗旨,并且揭示出"多蒙耻受辱者往往会抨击社会"的普遍现象.<孔子诗论>的面世,可使汉儒、清儒与宋儒的争讼得以了断,为辨正汉儒以来对三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刘群栋 《中州学刊》2007,(6):202-204
以竹简本为代表的古本《文子》成书在汉初以前,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之前(前350—前300)。竹简本《文子》中对"仁义"的态度符合早期《老子》的态度,《文子》中的"仁义"、"圣智"等思想与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思想一致。《文子》的体裁特征与《论语》相似,从文体发展史上看,其成书年代应与《论语》接近,而在《孟子》之前。竹简本《文子》所引用的《老子》版本早于汉初流行的帛书本,与郭店楚简《老子》比较接近。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子》的最早成书年代不会晚于郭店楚简下葬的年代,即不晚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  相似文献   

20.
袁青 《学术探索》2014,(9):7-12
《老子》"德经"首章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解释为"上德"所以"有德",是因为它不去外部寻求"德",而"下德"所以"无德",是因为它是依靠外部手段而寻求"德"。这种解释可以使得"德经"首章文意连贯,解释"前识"一句为何出现在此章。我们发现老子"德经"首章的思想与孔子、郭店竹书《五行》、孟子等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影响。通过对《老子》众本"德经"、"道经"次序的探讨,我们发现"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战国时期述老学派之手,而"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西汉易学家,"德经""道经"次序的变化突出了《老子》思想对于先秦儒家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