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曾经从《文学评论》、《文艺报》、《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上,陆续读到杨曾宪关于艺术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的系列文章。它们以富有个性的精辟见解和大胆而严谨的创新精神,引起了理论界同人的一致好评。现在,曾宪的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艺术民族化现代化问题的专著——《面临危机的选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艺术语言的四个特点人们习惯于把电影和电视剧称为姊妹艺术,因此也往往把“影视语言”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对此,洪忠煌在《电视剧艺术语言初探》(载《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中,阐释了电视剧艺术语言独具的四个特点:一、富于亲切感的通俗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戏剧艺术的“生命气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艺术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戏剧氛围,是戏剧艺术的审美形式范畴,它包含着戏剧文学,舞台环境,戏剧情景与观众审美心理等多重戏剧因素。曹百戏剧的魔力,是与曹高戏剧艺术的独特氛围分不开的,对曹禹戏剧氛围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剧作家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透视剧作家对现代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探索。同时,也可启示我们从戏剧舞台环境、戏剧表演戏剧交流过程中观众的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手,把曾高戏剧研究引向深入。田本相先生在《曹吕传》中说:“我以为,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原野》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味道,或者说…  相似文献   

5.
民族化是舞蹈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论文以民族化的必要性、民族化的可行性、民族化的系统性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与分析,力图对于舞蹈艺术的民族化,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一汉语的动字和连字,本不应该发生很大的纠缠。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动字的“界说”是: 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卷一·界说四) 连字的“界说”是: 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卷一·界说八)  相似文献   

7.
电影艺术与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两性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本文力图通过对1966年鲍方导演的《画皮》,1993年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和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代的两性情感在电影中的痕迹和两性地位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8.
2003年,《英雄》的上映在中国电影界无疑是一大盛事,它标志着张艺谋成功实现了向商业电影的转型,但同时,它又是一部高度民族化的电影,它反映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理解。本文拟以《英雄》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分析来阐释传统文化对影视文本建构的参与,并希望在分析时能够理解到它的精致意蕴。  相似文献   

9.
关于电影《阿凡达》,看的人多,说的人少,大家只是欣赏,似乎没有多少话可说。自我的《“地球人”到底有多坏?》(载《艺术世界》2010年第3期)发表后,有人转发给我一篇海外评论,指出《阿凡达》是一部“烂电影”,因为它攻击现代文明;而攻击者自己却并不想过原始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几部优秀的当代国产电影为例,重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电影艺术的空时造型手段与声画关系处理的浸润与滋养,试图探寻当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之间的某种契合与通路,并呼唤久违的美学意境回归当下电影创作,同时兼为电影本体美学研究之发展寻求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1.
袁庆丰 《学术界》2023,(4):150-162
旧电影即旧市民电影,是1932年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新电影出现之前唯一的国产电影形态。旧市民电影以噱头、打斗和闹剧为核心元素,以社会教化为主题,以婚姻家庭和武侠神怪为主要题材,其依托和取用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是与新文学、新文化相对的旧文学、旧文化。具体地说,就是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等言情小说,以及同样拥有大量读者群体的各种武侠和神怪小说为文本取用资源。联合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但迟至2017年才重新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残片《夺国宝》,既是1920年代中国旧文学强势主导电影生产的体现,也是旧市民电影本土化和民族化已然成熟并发挥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又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话剧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缪斯之子。从这种在西方民族环境中诞生的戏剧形式“输入”之日起,民族化就作为一种探索与追求的目标,困扰和激动着许多中国话剧运动的有志之士。在这些。前驱中,阳翰笙是继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等人之后,在剧作方面成绩斐然的一位。阳翰笙在话剧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抗战时期进行的。他的八部剧作中,有七部(《前夜》、《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天国春秋》、《草莽英雄》、《两面人》、《槿花之歌》)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四三年冬。这七部剧作,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而言,都应当看作是一个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艺术整体,它们以各自独具个性的姿色共同呈现出一种民族化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3.
陈旭光教授新近出版的《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4月出版)是他继《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一书之后又一深入研究电影文化的厚重力作。此书的着眼角度和《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相似,也是将电影作为文化的一个维度或者说是把文化作为电影的切入点或背景依托,将电影研究置于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视界中,从中梳理出影像文化的意向和电影艺术发展的脉络,并为进一步研究探讨影视艺术与文化提供一种开放的思路和方法。《电影文化之维》体现了作者对电影研究方法游刃有余的自由运用。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批评方法,而是从电影本身出发,以…  相似文献   

14.
一艺术民族化以工程论之,并非小题大作。正好相反,新文学运动以来,尽管对艺术民族化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由来已久,但其成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以致除少数堪称典范的坚持民族化的艺术家以外,民族化作为社会主义艺术的基本方向,在今天还不时受到怀疑和否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以往关于民族化的理论探讨失诸偏颇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题小作,把艺术民族化实践任务简单化。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在侧重于民族化实践方向、具体任务探索的同时,不能不对于艺术民族化性质略加阐释。  相似文献   

15.
朱美娣 《天府新论》2016,(1):128-133
冷战早期,好莱坞推出的一系列电影,如《动物庄园》《绳上人》等,大都蕴含浓郁的政治意图。这些电影或者隐喻共产主义在国内的渗透,或者渲染共产主义扩张导致的劫难,或者标榜美国的自由与美好,其目的都在于引导民众认可与支持政府的冷战政策。这种电影业的政治宣传,是美国政府多元宣传理路的体现,与联邦调查局、美国新闻署及军方等政府机构的参控也密切相关。这种电影与政治的联姻,在硬性植入意识形态的同时,削弱了电影本身的艺术美感,使电影沦为了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油画民族化问题,是艺术民族化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提法的最早记载,见于董希文在《美术》1957年1月号上发表的文章《从中国绘画的毒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格》。“油画民族化”的提出,一开始是画家们从实践的角库提的。人们只着眼了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的探索,比如在油画习作和创作中,注意采用中国绘画的形式,不重可变的光,而重不变的形,以线为核心,表现固有色等等,后来又进入到了一个多方面的理论探讨阶段,人们开始研讨民族化的可能性和关于具体方法的设想。 建国后至“文革’前关于“油画民族化”问题的讨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坚持油画民族化的创作方向是大家的一致倾向。2、反对油画简单的中国画化。3、就如何理解和实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影产业化程度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且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华语电影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全球崭露头角。为了更加突出影片的民族性、强调故事发生时的历史环境,导演在背景音乐以及主题曲等的创作中大胆使用民族音乐的元素来配合影片叙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之,民族音乐开始在华语电影中广泛加以运用。以《金陵十三钗》的音乐为例,分析民歌在电影配乐中的运用,并对华语电影通过民族化、本土化的音乐在国际电影市场竞争中获得青睐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红高粱》类型电影的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为代表,十年来中国的一大批导演、影片开始在世界上所有A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这些无论从制片策略、价值取向、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象都近似的通俗电影被称为《红高粱》类型电影,它们是张艺谋《菊豆》(西安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电影合拍公司1991年出品)、刘苗苗《家丑》(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黄建新《五魁》(西安电影制片厂一1995年出品)、何平《炮打双灯》(西安电影制片厂1995年出品)、王新生《桃花满无红》(四安电影制片…  相似文献   

19.
南国社与南国周刊温欣荣南国社为现代文学艺术团体。1923年田汉曾编辑出版过4期《南国》半月刊,1924年又在《醒狮周报》附刊《南国特刊》20多期。1926年田汉主持成立南国电影剧社,拍摄故事影片《到民间去》,1927年秋,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商定...  相似文献   

20.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才知道巴别尔的名字。解放以后从来没有中国人提及他,解放以前只有鲁迅曾提到过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