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17世纪蒙古编年史所谓转轮王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轮王的概念是随着黄教的传入而逐渐为 1 7世纪蒙古史家所接受的古印度的政治历史概念。1 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作者们依据俺答汗拥有的转轮王的尊号 ,借鉴元代成吉思汗、忽必烈曾被说成转轮王的先例把他们加以神化 ,其目的就是为了抬高俺答汗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2.
明朝时期,卫拉特蒙古在其首领也先汗时代与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随着其地域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演变,自17世纪初开始,卫拉特蒙古正式信奉了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3.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6,19(6):21-23
16世纪70年代,黄教在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的大力倡导下传入蒙古地区,并广泛传播,对蒙古族文化在宗教、文学、医学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吉思汗制定了蒙古帝国家天下世袭制“传国大典”;从窝阔台到忽必烈,均遵循“祖训传国大典”来继承汗位;忽必烈汗册立其嫡子真金为皇太子,继承和发展了“祖训传国大典”。  相似文献   

5.
淮建利 《江汉论坛》2006,(2):99-103
在蒙古贵族南下过程中,忽必烈周围的北方儒士在襄赞军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就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和局部性的战术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忽必烈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在局部的军事斗争中运筹帷幄,临机决断,克敌制胜,享有“名将”之誉;他们不仅提出了建立战略基地的建议,而且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他们随军出征,拯救民命,搜求儒士,为保护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忽必烈登上汗位、赢得战争的胜利乃至实现全国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儒士在军事斗争中价值的认识,是忽必烈擢用儒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建军 《河北学刊》2005,25(1):160-166
忽必烈登基汗位并建立元朝,其文治方针便显现出树立蒙古文化正统地位的倾向。汉人儒士为维护汉法和争取儒治,也在努力弘扬儒学的道统地位。色目贵族则为了显示其政治特权,也绝不肯放弃在教育上的一席地位。元朝国子监的创办就是在这种多元政治势力的较量中经过三次较大的抗争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应湖北省陆姓公民和有关单位的邀请,我们于1988年4月中旬去湖北省洪湖市下新河乡考察陆姓公民的族籍问题。在听取有关方面的介绍后,先后到下新河乡陆家庄等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洪湖市档案馆存放的有关历史资料。 一、湖北省洪湖市下新河乡陆家庄等四个自然村,居住有4150名陆姓公民。他们自称是蒙古人,是蒙古皇族阿里不哥的后裔,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来到洪湖定居的。根据《陆宦宗谱》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他们的一世祖是拖雷的第六子阿里不哥的儿子陆奕。因此,他们自称为六王子的后裔,以排行老陆为姓。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自阿里不哥至今已传二十六  相似文献   

8.
秦陇地区的史学具有久远的传统,从先秦到西汉,秦陇地区是史官与史家最为集中之地,诞生了杰出的史家,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史著。公元3-6世纪,在秦陇地区立国建号者大多为少数民族政权,因以史求治和宣扬“正统”等政治需求,使史学受到了较大的重视,对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秦陇史学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主要表现为史家群体的官方色彩、史学活动的官方色彩、史著内容的官方色彩,构成当时秦陇史学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上承译注(三)。本文主要记载忽必烈汗主动改变了对噶玛巴什的错误态度,这种态度的根本转变,基于如下几点:首次是史实证明噶玛巴什是一位虔诚正直的佛教大德,没未参予蒙古王族内部的权力之争;其次,身居汗位的忽必烈面对的是全国形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大朝通宝"钱等文物、文献资料的考证,说明"大朝"是忽必烈于1271年(至正八年)改国号为"大元"以前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贵族政权的国号.这对于文物研究、元史和蒙古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失利后,面临后金威胁,进行了一次战略转移——西迁。林丹汗西迁,与右翼蒙古的喀喇沁和土默特等部族发生激烈冲突,结果打败其诸部,可是右翼蒙古没有降附于大汗,尤其喀喇沁部与后金建立了联盟联姻关系。于是,后金的影响力从左翼蒙古扩大到右翼蒙古,并组织了强大的满蒙联军,攻打林丹汗及其察哈尔部。这对林丹汗的统一大业非常不利,使之处于更加被动局面,从而满蒙初期政治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宁侠 《阴山学刊》2012,(2):18-22,33
康熙自言"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语境上表现出"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句话也往往成为研究者高度赞扬清廷对蒙古怀柔政策的佐证,认为"以蒙古为长城"是18世纪清政府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事实上,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并没有消失,康乾时期清廷在长城沿线重要关口均驻有重兵,且清朝之所以能够"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离开了对叛乱和离心倾向的镇压,离开了在内外蒙古设置的军府,仅仅靠所谓"施恩",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土族族源研究中围绕“吐”与“土”而论证土族为吐谷浑后裔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 ,从 9个方面阐述了土族 (蒙古尔、察罕蒙古 )族源为蒙古而绝非吐谷浑。  相似文献   

14.
叶尔羌汗国灭亡时间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 《西域研究》2002,3(3):27-28
叶尔羌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东察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尔汗的子孙萨亦德汗于1514年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疆域包括我国新疆的南部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首都为叶尔羌(今莎车县).这一政权存在了近两个世纪后,被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汗国所灭.  相似文献   

15.
公元1(?)47年,建立一百余年的察合台汗国终在纷繁复杂的内外矛盾夹击下分化瓦解。同年,汗国域内东部的蒙古都格拉特部异密借此混乱之机,拥立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以今新疆阿克苏,伊犁诸地为中心,建立了尔后在中亚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自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建立迄1678—82年为南下的蒙古准噶尔部贵族所灭,前后维持了三个世纪之久。有关东察合台汗国建立的史实,作者在另一篇论文中已先进行了钩沉。(1)本文则重点就第三任汗王黑的儿火者到歪思汗时期的东察合台汗国史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6.
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寺院。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第17代孙阿勒坦汗(俺答)曾在此居住,经历了蒙明战争、"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以及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陆宦宗谱》是一部可以证明陆氏族属的重要依据。湖北省洪湖市的4000多陆姓居民,族属当为蒙古族。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本族的风俗习惯;“流放”是他们落居于洪湖的主要原因。这部分蒙古人自称是阿里不哥的后裔。根据《宗谱》、口碑、风俗、心理素质和中外文献可以判析出洪湖陆氏族属系阿里不哥后裔,他们在流放中利用各种矛盾、条件和关系逃逸、冒充、隐藏下来,最后落籍洪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上自清初,下迄20世纪50年代,凡300年间,围绕着先是蒙古和硕特部汗王固始汗及其后裔把持藏政,以后达赖喇嘛何时实际施政,何时亲政,他圆寂后由谁来摄政,其制度内容有哪些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十三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成吉思汗诸子后裔差不多都先后扮演过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主要角色。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指挥了对欧洲的远征,稍后,建立了包括今苏联欧洲部份的金帐汗国;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成为帝国首脑;四子托雷的诸子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我国历史上的元朝、伊朗的伊儿汗国,就是由托雷的二子和三子建立的。在那风云突变的岁月里,一直默默无  相似文献   

20.
明代哈密地方的哈刺灰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初,随着察合台汗国的覆亡,我国新疆地区分裂为一些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势力,仍旧由察合台汗的后裔的蒙古贵族所统治。新疆东部开始形成瓦刺四部,瓦刺的西边是别失八里,游牧于这一地区的哈萨克人和柯尔克孜人也都处在蒙古贵族统治之下。在天山以南地区,西部是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