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说父母老     
我发现,父亲和母亲都特别不服老.别看他们都60多岁了,可依旧勤劳,每天忙里忙外,不肯歇歇安享晚年.每次我说他们老了,他们都不服气,急着和我争辩. 父亲种了很多菜,经常骑着电三轮车去城里卖菜.我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劝他说:“爸,你都多大年纪了,还种这么多菜,赶集卖菜多累,家里又不缺这点钱……”我话还没说完,父亲就生气了,冲我嚷起来:“我怎么老了?我耳不聋,眼不花,吃嘛嘛香,怎么会老呢?”我只好说:“您干活儿可得悠着点.”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特权     
正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发誓不再跟那爱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  相似文献   

3.
分寸的力量     
晓明 《快乐青春》2014,(3):13-13
一位叫迈克尔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母亲害怕他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叫他与人为善,学会忍耐。结果很多孩子欺负他,甚至打他。迈克尔对父亲说:“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但我知道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却对我要求很严格.  相似文献   

5.
那年年底,我想到自己在城里安家近十年了,如果能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便回乡下接父母。父亲答应了,但手头农活没忙完,不能随我同来;母亲却担心母猪快要下崽、家禽无人管等等。脱不开身。 不久,父亲刚忙完家里的农活就赶来了,布鞋上的泥巴还未磕干净就敲我家的门。妻一开门,随手送上一双棉拖鞋。父亲是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不知道城里人进家门要换拖鞋,便问我换这个于啥。我只好说:“这是暖脚用的,您要是觉得不习惯,就不用换了。”于是,父亲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光洁的地板砖上,看傻了妻的眼,她一边摇头,一边下意识地抱怨起来。  相似文献   

6.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作文给父亲看,想叫他帮改改。可父亲接过一看,说:“不行,怎么写得这么别别扭扭的?我看你像你妈,作文很差。”父亲和母亲原是高中同学,父亲自然知道母亲的底子,她外语很好,但作文较差。于是,他就在孩子面前这样说。 另一个读初二的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东西,钥匙、钢笔、雨伞等多次不知去向。每次忘记,他母亲总会说:“哼,你像你爸,没记性,做事老是丢三落四的。你爷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顶嘴     
张君燕 《快乐青春》2014,(10):37-37
一次,瞿秋白跟随母亲到北门外贤庄去,快中午时,在外面玩的瞿秋白跑了回来。正在忙碌的母亲抬头一看,发现瞿秋白身上穿的褂子没有了,便问:“秋白,你的褂子呢?”“我……”瞿秋白支吾着,“我也不知道丢哪里了。”母亲疑惑了:“明明在身上穿着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丢了呢?”瞿秋白低下头,说不出话来。最后,在母亲再三追问下,瞿秋白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村里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风里发抖,就脱下来给他穿上了。”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轻轻摇着头说:“这种事好是好,可是我们也不多呀!”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回到娘家,一进门就哭哭啼啼,向父母直抱怨,历数自己丈夫的不是。母亲听了忿忿不平,而父亲却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然后拿着纸问女儿:“你看上面是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问,不就是一个黑点儿吗?”父亲又说道:“你再仔细看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就是一个黑点!”父亲说:“难道除了一小黑点,你  相似文献   

9.
大志 《快乐青春》2014,(2):10-12
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求亲告友,在家乡小城给我找了份他认为很体面的工作,我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决定到外面闯一闯。那晚,我和父亲深谈,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父亲说我心比天高,母亲则在一旁抹眼泪,都苦口婆心地劝我留下。我却冥顽不化,非要“走出去”不可。  相似文献   

10.
明亮的眼睛     
甄清 《快乐青春》2014,(3):15-16
小群是个双目失明、失去母亲的孩子。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奔腾浩荡,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父亲60岁时,按理说,也该看透名利、颐养天年。结果在这一年,父亲接连做出赌徒般的几项投资,包括贷款炒期货,赔得血本无归。得知父亲卖掉原本给自己做婚房的公寓,还负债几十万元,弟弟爆发了,他气势汹汹地冲到父母家,高声责备父亲,埋怨他不跟家人商量,想钱想疯了……母亲的心脏病当场发作。我匆忙赶到医院,只见父亲坐在楼道的椅子上,埋着头,揪着自己的头发叹息着。得知母亲并无大碍,我坐在父亲的身边。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3.
1893年1月27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的宋庆龄诞生于上海陕西北路369号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宋耀如是一位爱国者、革命家,经常冒着危险掩护和帮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母亲倪桂珍是徐光启后裔,乐善好施,总是接济孙中山,赈济穷苦人。孙中山与宋耀如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讨,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宋庆龄。她曾对孙中山说,你说过,你的心理埋藏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你得为他们做点事情,改变他们苦难的生活.我决不会忘记你说过的这些话。我觉得我也应该为他们做点事情。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14.
暖暖的希冀     
小时候,家里养了一群鸡,每天快黄昏的时候,我都会跟着母亲一起走进柴房。那一刻,我的心“怦怦”直跳,忍不住想,今天能收几个鸡蛋呢?每走到一个鸡窝前,我便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把手伸进去,有鸡蛋时,我会麻利地取出,开心地交到母亲手里,有的鸡窝里空空的,我便面带沮丧地骂那只鸡真笨。母亲听到后,瞅了我一眼,说:“孩子,今天没有,明天会有的!”看着母亲那坦然的目光,我便没了忧伤。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一辈子都对父亲不满意,她总是反复地唠叨着,说父亲怎么样不好.父亲听了,并不怎么理会,实在感觉有点心烦了,就出门走一走. 父亲每天早晨出去散步,回来时总会顺手买些青菜,母亲不是说西红柿的 颜色不好,就是抱怨白菜不够水灵.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怀抱     
似乎从一生下来我就是专门跟父亲作对的.这话听着让人心酸,可事实的确如此. 母亲说我和父亲的对立在我刚出生就开始了.落地才3天,我就有了自己的意愿,就是不愿意让父亲抱.别人抱着好好的,只要父亲伸手接过我,我马上就号啕大哭,常常哭得涨紫着脸上气不接下气.为此,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几乎没抱过我.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工人,在旧社会里没有读过书。解放以后读了一些书,但还只有小学程度。要我来谈谈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恐怕谈不好,谈错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恨透了旧社会在旧社会里,我的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地主逼债,父亲只得带着病去上工,后来父亲病死了。父亲死后,母亲也活活地饿死了。我的一位邻居看我很可怜,便对在上海拉黄包车的一位工人说:“你把他带到上海去,拾  相似文献   

18.
奖励     
小学时,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我经常和同学争着扫地、擦黑板、做好事,可老师却像没有看见似的。我有点泄气,对父亲说:“我做了那么多好事,老师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父亲听了,鼓励我说:“你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得到奖励。”果然,在学期末,老师在全班点名表扬了我。任何好事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得到人们的称赞,这就是奖励。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美国的马卡姆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由于父亲生前欠下的债务,马卡姆和母亲的生活总是处在贫困中。马卡姆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辍学回家,母亲身体不好,他便承担一部分责任。面对生活的艰辛,马卡姆并不沮丧。因为母亲经常对他说,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超过别人的期望,那样你长大后才会是一个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20.
永远都说好     
母亲打来电话,说家里一切都好,接着把我这儿的大事小事问了一通。我“好好好”、“是是是”地应着,说: “您放心吧,我都三十多的人了。”这时,母亲听到了孩子的咳嗽声,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有点感冒,挺轻的, 就是十来天了还不好。母亲挂了电话,第二天就坐火车赶过来了,说:“你们都忙着上班,怎么能看好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