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进入晚年后,一些人习惯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独守“蜗居”,成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孤独落寞感,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如何摆脱“蜗居症”呢?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和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美满、更幸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医院可以养老,养老院可以治病",这种"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很适合老年人晚年养老生活.安排好老年人晚年的养老生活,对于稳定社会,解除子女后顾之忧,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蒋建国 《东岳论丛》2019,40(1):38-51
《时务报》作为维新报刊的灵魂,得到了地方大员和民间力量的多方支持,其发行系统深入到边远地区,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全国性大报。通过"官费订报"活动,《时务报》深入到官府、书院与学堂,提升了制度化阅读的水平。通过报人与文人的社交网络,《时务报》在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共振,他们的阅读趣味由"古典"走向"现代",读者对《时务报》的阅读体验,内化成一种日常的仪式,在"过渡社会"中形成"变法图强"的共识,这种共同的追求,使《时务报》与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阅读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农保制度的"基础养老金"实为"无差别"普惠制养老金,它偏离农村老年人劳动年龄、居住区域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实际。应坚持"全覆盖、有梯度、分层次"原则,以"梯度"普惠制养老金取代"无差别"普惠制养老金,从而为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农民提供切实的晚年保障。在此基础上,完善自愿性个人账户,使其成为"梯度"普惠制养老金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老年人追求晚年幸福生活的意识逐步增强,由于担心财产被分割、与子女的关系难以处理或者对再婚的质量没有信心和把握,“搭伴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无偶老年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单身老人的伴侣问题就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话语主体的双重化、话语符号的狂欢化、话语内容的复杂化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本性质却保持着相对稳定,如合法性、科学性、主导性等。应正确认识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与"不变",既准确把握"变"中之"不变",又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相似文献   

7.
这年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圈子化生存",有圈子即意味着有门槛,有"暗号". 网络上居然流传起一个所谓社交"黑话"、"暗语"的帖子,说什么"善于社交"暗示在酒桌上能喝;口头说"我当然也很关心",心里却想:"谁有空管这事啊?"等等……  相似文献   

8.
追求理想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由于承载主体的不同,理想表现为"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两种类型。由于承载主体上的重大不同,使得二者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个人理想"是安顿个体生命的超越性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是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梦想",在二者关系上,既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真正的"共同理想",必然是既容纳"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又使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和谐和团结成为可能的价值追求。在这里,"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既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实现了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同"理想的推崇,是毛泽东晚年在"古为今用"问题上的失误之一。究其原因,既可追溯到毛泽东早年的"新村"空想,更在于误把农民平均主义的"糟粕"认作"精华"。教训是深刻的:其一,对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其二,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根本措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经济全球发展协同合作的基础与动力.有专家提议正视"文化认同"存在的各种困难,以解决困难为前提实现跨文化的超越与认同;也有专家提议采取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所强调的思想:"各美其美,芙美与共",使各国美好文化都得到尊重与传承,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话题,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宣传亚洲文化,主张"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以"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他鼓吹"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但其所说的"国粹",不如说是"亚粹",其所言宗教,其实是佛教.他主张"亚洲和亲",建立民族纽带,"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其值"五四"新潮席卷之际,孜孜于"亚洲古学",寄思于"旧日文明",则落后于形势,站到了新文化的对面.  相似文献   

12.
冉华  王虎 《天府新论》2022,(5):94-101
中文学界对“社交媒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与此对应的是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研究如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理解之间的关系,势必造成思维混乱和思想混杂的状况。对韩炳哲的理论著述做个案分析,便可发现韩炳哲因失去对“个体—用户”的仔细考察而错失了他原本可能以“群体心理学—精神政治学”来回应社交媒体时代社会交往危机的(可能性)契机。由此可知,社交媒体批判起源于“人性—社会性”之分。而社交媒体批判应当以实在论为哲学基础,诚实地面对社交媒体时代个体的“社会性危机”,正确处理好“人性与社会性”“个体与群体”等关系,进而为社交媒体时代确立稳定的“关系架构”和积极的行动者方案。  相似文献   

13.
林惠英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11-119,159
石涛晚年作为"文人职业画家",在绘画理论与现实抉择上都体证了绘画的自主性。处身于明末清初"异业同道"所呈现的多元认同中,绘画不再只是文人抒情遣怀的余兴节目,而是与道德、事业并列,因其不同文化型态,展现"道"的全体。石涛自觉"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视绘画"创作"为"超凡成圣"的修行,乃是即画业以成学,进而即画业以成圣。呼应于王龙溪"即业以成学"的思想,石涛的"修行绘画"是鲜明而深刻的实践个案。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8,(1):117-122
"两种生产一体论"认为,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晚年恩格斯是如此看待和认识"两种生产"问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与其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不如说是"同一生产的两个方面",不能脱离"人自身的生产",孤立地谈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所谓"决定"作用。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整体而言,却是对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误解、误读,是不准确、不全面、不严谨的。事实上,在恩格斯那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之间固然存在某种联系、关联性,但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类型,彼此间严重缺乏"相似性",绝不能不加辨别,不作区分,将二者混为一谈,或简单地将二者归类到"同一种生产"中去,视为"同一生产的两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吴锐 《文史哲》2007,(6):35-47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937年,古史辨派健将之一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顾先生晚年也仍然坚持"禹为动物"。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早在仰韶文化大量出现的"蒙面人"神秘主义纹饰,其中"蒙面人"和鱼的组合,寓意即"天鱼"。受崇拜的鱼、龙、龟,长期被先民视为一物。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而夏文化的渊源可能在西部渭水流域。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为社会交往提供了"生活世界"前提,并提出了"语言有效性三要求"的具体言语策略。国学传承与国学教育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故"商谈伦理学"的这两项内容之于国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作用:第一,它要求国学教育具备"强实践性"与"广对象性"特征;第二,语言的"正确性""真实性"和"真诚性"原则为国学以及国学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夫妻在漫长的相守中,如果能定期反思婚姻与感情,检讨与改进对待婚姻与配偶的态度,便能使婚姻渐入佳境。所以,就像公司营业执照要年检,职业资格证书要年检一样,婚姻也要"年检"。"年检婚姻",怎么做?从纸婚到金婚,年检重点不一样。第一年"纸婚",年检重点:生活习惯"逐渐丧失/亲密磁场/有盏红灯/凄然的发亮",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诸多传统文化被重新"发明",关公信仰作为关帝故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在以"关公牵线、旅游搭台、经贸结亲"为主格局的关公文化经济模式中被重新"发明",其社会文化功能在历史承继的基础上,也发生着当代的传统发明。透过这些社会文化功能演变,可以发现只有发生"在地化"的关公信仰,才能使关公信仰得以保持"原真性"而普遍流行。这一观点也可以推广到对于凡能体现统一国家历史的诸多神圣文化现象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对掌握老子政治思想及其圣人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常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全章的中心句,它揭示了"圣人之治"的核心。该章阐述"圣人之治",始于"不尚贤",终于"无不治"。"不尚贤"与使民无知有关,"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与使民无欲有关。圣人之治除了有"虚其心"、"弱其志"的一面外,还有"实其腹"、"强其骨"的另一面。老子所谓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圣人以其愚而使民愚,而这与让民众保持在素朴状态中有关系。他主张用"为无为"这种积极的"无为"来实现"无不治"的目标,即圣人以其"治己"而使民众普遍"治己"。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