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 42年 ,在拉萨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甘丹颇章” ,藏传佛教格鲁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教权力 ,成为满清中央王朝在西藏地方的代言者。从某种程度上 ,为了自身教权利益 ,以宗喀巴大师主张效仿萨迦派和帕木竹巴派 ,一头钻进政教合一制度。拉萨四大“林”就是在这种制度上相继应运而生 ,成为格鲁派在拉萨除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外重要的四座政教并轨大寺庙。本文就四大“林”的成因及其各呼图克图如何领受“摄政”之重要职务 ,以及各“林”之历史和历辈呼图克图的历史等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拉萨四大“林”的历史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琼 《西藏研究》2004,(2):57-65
1642年,在拉萨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甘丹颇章”,藏传佛教格鲁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教权力,成为满清中央王朝在西藏地方的代言者。从某种程度上,为了自身教权利益,以宗喀巴大师主张效仿萨迦派和帕木竹巴派,一头钻进政教合一制度。拉萨四大“林”就是在这种制度上相继应运而生,成为格鲁派在拉萨除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外重要的四座政教并轨大寺庙。本文就四大“林”的成因及其各呼图克图如何领受“摄政”之重要职务,以及各“林”之历史和历辈呼图克图的历史等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格西,系藏语,是“格威喜联”的简称。格西,是藏传佛教僧侣的一种特殊的学位,意为“善知识”,相当于博士或教授。在西藏已成为学衔,即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按学制顺序修学五大论典之后,经考试,公众答辩合格,始可取得格西。  相似文献   

4.
格鲁派之所以能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异军突起,与其完善的寺院制度和健全的僧侣组织密不可分.而拉萨三大寺又为格鲁派寺院的最高学府和学院制度的典范.深入细致地叙述寺中知识分子也即僧侣组织中的脊柱--"贝恰哇"的修学制度和管理体制,旨在反映格鲁派宗主寺在培养和管理宗教人才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宗喀巴改革藏传佛教创建格鲁派开始,就非常注重佛教人才的培养。拉萨三大寺的相继建立,其目的之一就是“以养生徒”,广收僧徒以扩大格鲁派的社会影响和宗教势力。为此三大寺建立了一套不同于其他教派的寺庙教育制度,它经过了二百余年的探索、补充修改,到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以后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回顾哲蚌寺创建、哲蚌寺管理结构与组织、学经制度与学位考试的基础上,指出哲蚌寺既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又有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特点,加上哲蚌寺与历代达赖喇嘛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哲蚌寺在三大寺中始终具有特殊的优先感。  相似文献   

7.
前言藏族是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元、清两代,蒙古人顺从了藏族的宗教权威。面对这种权威,连清朝都稍逊一筹。当时,外界围绕西藏的政治活动,都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例如,1642年以后,蒙古和硕特部都拥有西藏宗主权,然而他们也是在保护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名义下取得王位的。为了利用达赖喇嘛的宗教权威,北亚各部展开了激烈争夺。18世纪初,在西藏贵族、清朝、青海和硕特、准噶尔等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达赖喇嘛的职位任人摆布。1705年,在清朝支持下,青海和硕特部拉藏汗废掉原达赖五世的摄政西藏贵族桑结嘉措所立达赖六世,而将自己的人选重新立为达赖六世。但这位活佛毫无人望。据当时在拉藏汗身边的噶举派喇嘛德济德利称:西藏最大教派格鲁派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喇嘛反应尤  相似文献   

8.
藏族僧侣的学位——“格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格西”是藏族僧侣的学位的总名称,即“格威喜联”的简称,意为善知识,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博士或硕士的意义。“格西”这个名称的起源很古,据《噶琼寺赤德松赞盟书誓文碑》中记载,在吐蕃时期就有赞普的子孙从僧侣中选任“善知识”学习和翻译佛教经典。15世纪初,黄教兴起后,创始人宗喀巴调整和改革了寺院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僧人学习的规章制度,“格  相似文献   

9.
格鲁派在创立后的五百余年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学经制度,其中以著名的六大寺院最为典型,成为所有格鲁派寺院的楷模,是藏族地区寺院教育的最高学府。一座寺院犹如一所大学,其中设有专门授习显宗和密宗的显宗学院和密宗学院,授习天文历算的时轮学院和授习医药学的宗学学院.所以,我们对六大寺院的学经制度如果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对整个格鲁派的寺院教育就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 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拉萨三大寺的组织机构分拉吉、札仓、康村三级管理。拉吉是由各札仓堪布、堪苏(卸任堪布)组成的磋钦会议厅,是全寺的最高管理机构,推选德高望重的高僧充任总堪布(法台),执掌全寺。总堪布之下有磋钦吉索(总管)、磋钦协敖(总法官,又称大铁棒喇嘛)、磋钦翁则(总引经师)等几个重要僧职人员,分掌全寺财务、僧众纪律、僧众诵经等事宜,对外代表全寺。  相似文献   

10.
已故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夏日仓,是原隆务寺第七世大活佛,在西藏噶丹寺获得过格西学位,曾任该寺“赛池”和西藏地方政府堪布。解放前备受马步芳反动军阀欺压,多次身遭劫辱。解放后,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和平解放西藏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塔尔寺概述     
塔尔寺是青海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札什仑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其中以噶丹寺和塔尔寺最为著称。前者是宗喀巴创造的格鲁派第一个寺院;后者是宗喀巴诞生之地。因此,塔尔寺的创建、发展以及格鲁派在青海广泛传播,都与宗喀巴有直接关系。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角的莲花山中,距西宁古城二十五公里,是国务院一  相似文献   

12.
格鲁派尼众僧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鲁派尼众僧团在藏传佛教僧团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缘起于宗喀巴·罗桑扎巴大师,约在1385年以后,宗喀巴大师在热振寺后山的则岗修行时,受佛母授记在他的修行地建立女众道场,得名“三丹林”,意即“静虑洲”,格鲁派早期的女众道场由此诞生。1409年,宗喀巴大师以甘丹寺为根本道场创立格鲁派后,“三丹林”随之成为格鲁派最早的尼众僧团。格鲁派尼众僧团作为一个宗教载体或实体,有自己的特点和基本模式。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研,对格鲁派尼众僧团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与分布状况,以及格鲁派尼众僧团的教法仪轨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大智法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封授藏族僧人的最高封号为“大法王”。曾先后封授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得银协巴(de-bzhin-gshegs-pa)为“大宝法王”,封萨迦派高僧衮噶扎希(sa-skya-pa-kun-dgav-bkra-shis)为“大乘法王”,封及格鲁派宗喀巴大弟子释迦也失(shrva-kya-ye-shes)为“大慈法王”,号称“三大法王”。鲜为人知的是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还曾封过一位“大智法王”,即明代著名著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dpal-ldan-bkra-shis)。本文在广泛参阅明代汉藏史料及历史文物的基础上,从班丹扎释身世、拜师学经、奉旨西行及在北京建寺译经授徒传教等方面对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生平事迹作系统而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闻名遐迩的拉卜楞寺,自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创建至今,仅有270余年的短暂历史。然而,其声誉和影响,却与拉萨甘丹、哲蚌、色拉和日喀则的扎西伦布及青海的塔尔寺齐名。之所以蜚声蒙藏,与寺主历辈嘉木样活佛不遗余力、精进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嘉木样活佛的转世系统究竟源于何时?本文拟就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及经过作一个粗浅的论述。不妥之处,诚望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当时为了迎接藏族活佛嘉木样·阿旺宗哲(嘉木样一世)来此地传经授道。僧侣及平民们大兴土木,开始创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寺院。经后人不断扩建维修发展到今天的建筑局面。拉卜楞寺坐北向南,座落于大夏河北岸的山间盆地上。依山傍水,寺南林木葱葱,河水潺潺。远眺琼楼玉宇,棕墙金瓦,廊檐垣壁,香烟燎绕,峰峦环抱之下的拉卜楞寺尤如仙境一般风光秀美,景色诱人。拉卜楞寺总称为“具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之为扎西奇寺“拉卜…  相似文献   

16.
西康正式建省于1939年元旦,民国时期存续10年.1955年撤销西康省建制.文章依托文献史料,以社会学视角和社会学方法研究民国时期西康正式建省后的第一个五年(1939~1944年)期间的宗教样态.研究表明,1939~1944年间,西康省康属各县宗教样态如下:第一,各县域间寺庙分布不平衡,僧侣规模不平衡;第二,藏传佛教寺庙的分布和教派成分的构成,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第三,各县寺庙总量和僧徒规模之间具不可逆性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色仓源流 18世纪初期的青藏高原,正处在政治纷争的动乱之中,当时,游牧在甘、川边境的和硕特前首旗贝勒岱青和硕齐察罕丹津(藏文史料中称:吉昂德吉亲王)内受罗卜藏丹津不时侵袭,外受日益壮大的夏河黑错、扎油一带藏族部落起兵反抗,内外交困。力摆脱困境,他求助于格鲁派寺庙集团势力,以图利用宗教实现“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之宏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的傩型戏剧《米拉查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的蒙古人自古以来信奉蒙古勃额(萨满教)。16世纪喇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1639年2月,皇太极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即重信固伦公主)下嫁科左中旗第一代多罗郡王(也称和硕温都尔亲王)奇塔特,随身带来了替身的活佛喇嘛乎毕勒干。之后于1646年建立了科尔沁第一座喇嘛寺庙爱佑喜庙。①从此喇嘛教在科尔沁广泛传播。科尔沁的腹地哲里木盟先后建有二百多座喇嘛寺庙。在这些寺庙中流传着约七种“查玛”(俗称跳鬼)。即《伊和查玛(大型查玛)》、《米拉查玛》、《色日布却金查玛》、《伊顺查玛(“三九”查玛)》、《如布珠乌兰查玛(十人显赫灵图查玛)》、《朝德白拉姆查玛(天女查玛)》、《丁哈日查玛》。其中《米拉查玛》最具戏剧特色。  相似文献   

19.
韩敬山 《中国藏学》2023,(3):190-203+220
江西兴国人氏的欧阳无畏,在大陆39年,在台湾39年。1932年夏,欧阳无畏自冯庸大学毕业后,自北平入青海西宁,旋即成为“入藏巡礼团”成员。1934年秋,在西藏哲蚌寺出家为喇嘛,屡次代表学院参加三大寺辩经,成为拉萨著名的辩经僧。欧阳无畏前后在拉萨十载光阴,更参研密宗至理,诣臻极境,终获得格西拉让巴最高学位。1952年自印度噶伦堡辗转抵台北后,专心从事藏学教育和藏学研究,写下大量著作,成为台湾藏学的先驱,被誉为“台湾藏学之父”。欧阳无畏一生所呈现的传奇生涯和多重身份,使其成为1930年代以来汉藏政治、文化、宗教的时代见证与珍贵缩影。这份欧阳无畏的涉藏经历及藏学研究年表对其一生的重要史迹和学术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考订。  相似文献   

20.
西藏现代教育和教师队伍形成的简单历史回顾西藏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所形成的传统教育,主要是寺庙的宗教教育、适应僧侣贵族专政统治的官府教育以及城市少量的私塾教育。1951年前仅有2000名僧侣及贵族子弟在上述地方接受教育,基本适应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需要。旧西藏传统教育不可能造就现代意义上的教师队伍,当然也就谈不上现代的西藏越育。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解放西藏的协议》(“十七条协议”)在京签字。西藏和平解放,不仅迎来了西藏的春天,而且迎来了西藏现代教育的曙光。根据“十七条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