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是斯大林一九三一年在全苏工业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口号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短时期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对于苏联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于布尔什维克党干部的知识化,都起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解放初期,我国曾广泛地宣传过这个口号。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曾起过良好的借鉴作用。但这个口号在“文革”期间被否定了。“四人帮”一伙否定科学技术的作用,批斗专家、教授、学者,使我国的科学事业遭到空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党对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作用问题的讨论,苏共第20次党代会是个分界点。在苏共第20次党代会以前,大家对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作用问题,都是根据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说法,即划分为调节作用与影响作用两种,并认为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生产则只有影响作用。1956年苏共第20次党代会在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要求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一些原理作严格的研究,于是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究竟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强调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列宁要求通过农民自愿的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评价历史上的经济建设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务必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过不少正确的决策。1931年和1935年,他先后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①、“干部决定一切”②就是两项切合时机、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这两项决策充分表明斯大林不仅具备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才干,也拥有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素质。毛泽东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③。出主意、用干部,就是要作出各种正确的决策,这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决策,是重要的决定或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我们知道,限于历史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地讲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列宁也没有讲过,斯大林说过一点。斯大林于一九五二年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说,在苏联当时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有商品交换,在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中期到末期,斯大林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著名口号以及选拔、培养干部的若干原则和具体政策,对苏联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过不少正确的决策。1931年和1935年,他先后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①、“干部决定一切”②就是两项切合时机、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这两项决策充分表明斯大林不仅具备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才干,也拥有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素质。毛泽东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③。出主意、用干部,就是要作出各种正确的决策,这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决策,是重要的决定或对策,是针对实际情况和问题,就若干准备行动方案进行的最优化的方案选择。斯大林在回顾自己所作出的决策时说:“我们曾经经历过技术人才缺少的时期。我们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决择:或者是当学校还没有培养出技术干部时,先在学校中训练技术人材,从而把生产和大量使用机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改革者,他从不迷信“本本”,不盲从照搬外国的模式与经验,而总是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断地试验,努力寻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关于改革的思想。本文仅概要地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就教于读者。 一、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我们党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不得不师从苏联,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整套观念和体制移植过来,“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的,自己的创造性很少”。尽管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但也不得而为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揭露了苏联的某些弊端,“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从而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重新认识苏联模式和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毛泽东同志认真反思照抄苏联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几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 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开始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既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9.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同年召开的苏共20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结构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艰辛的开拓,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点“独立王国”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重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一些原则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精辟论断反映了我国的实际,具有校正航向的重大作用。首先,这一论断明确告诫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两线作战”,既反“左”,又反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因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1989年以来东欧、苏联先后发生的剧变,从历史发展的深层角度分析,正是长期“左”的错误难改,才助长了右的抬头。特别是经济上追求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形式,排斥市场机制推行平均主义,使得僵化封闭的  相似文献   

12.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斯大林模式却是这些原因的原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要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3.
1943年斯大林曾经预言:“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历史正如斯大林预料的那样发展的。斯大林去世以后,在苏联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反斯大林浪潮。1956年,斯大林刚刚去世不久,赫鲁晓夫就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抛出了一个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赫鲁晓夫从“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诬蔑和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掀…  相似文献   

14.
从列宁到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 ,直至形成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苏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围绕着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展开了初步的探讨。毫无疑问,这是我国经济理论史上的一件大事。早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诞生之时,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时,就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作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生产,而不是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的错误,指出他们这样作的目的是在所谓“生产一般”的幌子下,趁机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有无前途?有人根据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步入资本主义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各国纷纷倒向资本主义,以及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过失误和挫折,就认为中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错误的,现在应该倒退,重补资本主义课。本文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说明世界走向中国是使中国的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来说明中国不得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即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在世界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究其“左”的原因,主要是由理想主义、经验主义而导致主观主义,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没有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特点,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以及当时国际国内的一些原因,使“左”的错误持续了20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明确的论断:“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论断,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贡献。但它是否完整和全面?是否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内涵?这却是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19.
胡绳认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是要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可分为三中全会前、后2个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历史发展可用“两个发展趋势”来概括性分析;“左”倾错误的原因是错误地运用了中国革命的群众斗争、阶级斗争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国自己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来。  相似文献   

20.
苏联发生演变的原因决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也决不能笼统地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从根本上说是苏联党内提出并贯彻了一条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所导致的。否定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在理论上表现为修正主义,在实践上则会导致资本主义化;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方面,否定不同国家应有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方法和形式,在理论上表现为教条主义,实践上则是照搬苏联模式,不思改革。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充分肯定,对其中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内容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总体上应采取基本肯定、局部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