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碚儿童福利实验区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由中央政府主办的普惠性儿童福利实验社区,由社会部直辖历时6年.实验区拥有完善的组织形制与严格的设计考核制度,组建起一支专业化合作团队,为探索儿童福利的社区路径提供制度和人才保障.从儿童福利机构来看,实验区试图在推行普惠性儿童福利服务的同时,又将科学化的保、教、研融合一体,使得中国儿童福利事业既与国际接轨,又极富本土特色.实验区所采取的多元化推广方式与网络化社会联系使其成为展示儿童福利研究成果的"窗口",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促进了"儿童福利"一词在中国的流行普及.实验区的实验活动对我国当前儿童福利事业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迎生 《社会工作》2023,(6):9-12+98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因应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国际新近趋势,更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扩展社会工作传统界限的历史使命。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的转型将呈现以下趋势: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从弱势群体向全体人民转变;社会工作领域从党的(群众)工作局部向党的(群众)工作全局转变;社会工作功能从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社会治理双重角色或复合角色转变;专业社会工作从外来学科向本土(化)学科转变。对“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转型趋势的探讨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完成了“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专业儿童福利机构178所,床位数32000张,共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54000人(另外,在将近400所社会福利院中,有各种特殊儿童近30000名)。在职职工4710人。如果加上社会力量办的为儿童福利服务的相关机构,与儿童照顾有关的福利机构总数已超过40000个。这个数字说明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以及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全社会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由此使得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02年底,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李冬冬 《社会福利》2014,(10):41-42
正儿童福利机构是以养护孤残儿童为主要目的和功能的社会福利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构养育的特殊性,传统机构养育的不足逐渐凸显,比如机构内孤残儿童的性格孤立、社会适应能力弱以及生活技能缺乏等。为了回应孤残儿童的需求,更好更全面地为孤残儿童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医疗、康复、教育、护理等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意识到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说,社会工作仍属于新兴行业,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现实状况亟需引起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院舍养护的专业化水准和对儿童心理、情感需求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寄养的财政、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支持,都有待进一步改进.纵观国际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并且这些举措正发挥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孤残儿童的身心状况决定其不可能完全回归家庭,发挥着集中养育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仍将长期存在.在梳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机构方面,国家关于儿童福利政策,尤其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二,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第三,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7.
谢文媛 《社会工作》2008,(22):56-59
儿童时期关系到一个人的初始社会化过程,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因此儿童福利工作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体系,体现了我国福利社会化的趋势,也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文本从中国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出发。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可以采用的一些社会工作方法。希望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能更广地涉及到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浅析留守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时期关系到一个人的初始社会化过程,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因此儿童福利工作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体系,体现了我国福利社会化的趋势,也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文本从中国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出发,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可以采用的一些社会工作方法。希望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能更广地涉及到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新时期,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儿童福利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做出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重要批示,民政部会同中央综治办等15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同时,民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和完善集养护、教育、康复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怎样适应新时期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赵晴 《社会工作》2013,(3):84-92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丰富和服务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督导本土经验的呈现和探索对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依赖福利院社工的能力、知识和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高素质的服务,而社会工作督导为院内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和服务发展提供保障。院舍处境下的社会工作督导需要满足院方、社工、孤残儿童三方不同需求,督导的过程和功能因被督导者专业知识和能力限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场所的特定性需要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教育学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也是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的社会工作,其主要功能是补充和协助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国内率先推动“社会教育学”领域的建立与发展,探索和创立一种崭新的华仁工作模式。本文以“华仁模式”为例,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探讨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作为一个综合性服务领域的理论基础、功能定位、实践操作和职业发展。在界定基本概念并阐述“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关系之后,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了“华仁模式”的主要特点:应对隐性社会问题、理论基础、功能定位、服务内容、反思性视角、本土文化视角、对专业性和专业素质的理解,并分析“华仁模式”对国内丰富和发展社会教育学领域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倡导并推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模式,借助国际先进的融合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事实上,特殊儿童作为最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排斥,教育的公平和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时常被排斥在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文章基于X机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情况的分析,在社会排斥视角下探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尝试通过“社会排斥互动框架”深入分析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依据特殊儿童的需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改善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建构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发现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增能—融合互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特殊儿童的社会排斥.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实现增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3,(11):31-33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儿童福利的法律法规基本建立,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得到落实,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初步建立,孤残儿童的合法  相似文献   

14.
赵锦云 《社会福利》2002,(12):43-45
儿童福利事业转型经历三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50年代末期,是体制改造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接管“育婴堂”、“孤儿院”等旧式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并对之进行改造,构建起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拨付资金、统一配置人力资源和固定资产的儿童福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儿童福利体系建立已经60多年,但就制度特征来说,仍然是“狭义”的儿童福利,而不是普惠型的儿童福利.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极度的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在儿童福利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孤儿和弃婴、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大病儿童等群体已经达到一亿以上.中国儿童福利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儿童福利的制度安排明显地缺位.未来中国儿童福利应从国情出发,建构普惠制儿童福利模式,通过“津贴+服务”的形式,在福利的目标群体上从特殊儿童向全体儿童扩展;在福利的提供手段上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通过社区平台提供福利服务,注重法制建设,拓展投融资渠道和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6.
邹明明 《社会福利》2008,(10):26-27
党和政府历来特别关怀孤残儿童生存状况,高度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的理念更加深入,改善民生的政策取向更加明显,社会各界对儿童福利领域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政府各项投入不断加大,儿童福利事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局面。儿童福利机构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主要载体。新时期,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取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民政部门作为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努力作为,在指导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方面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儿童福利院作为直接当事人,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机构的转型发展。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探索建立和完善儿童福利制度。201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适度普惠的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就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志着浙江省儿童福利事业真正由单纯的孤儿福利向惠及更多儿童群体的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吸心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方面的经验,我国孤残儿童养育实现了从单纯院舍养育到收养、家庭寄养、小家庭养育等多种模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任炽越 《社会福利》2008,(11):28-29
思考之一:儿童福利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首先,从外部环境而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谐社会的倡导,民生政策的落实等都为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民政部孤残儿童“明天计划”,特别是“蓝天计划”的实施,给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三,近年来,各地儿童福利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为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吸心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方面的经验,我国孤残儿童养育实现了从单纯院舍养育到收养、家庭寄养、小家庭养育等多种模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