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其诗歌创作也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如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作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接受史上,历代文人对于黄庭坚与陈师道二人诗史地位及诗艺造诣作出了大量的评判轩轾,或黄陈并尊,或扬黄抑陈,或尊陈贬黄,纷纭不一,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诗歌宗尚.导致黄陈诗优劣之争的重要原因及关键问题在于黄陈诗风诗论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以及陈氏师法对象的选取、是否归属江西诗派等等.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研究这一文学接受现象,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二人的创作成就及江西诗派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论陈师道词     
陈师道词艺术水平之高下颇有争议.贬之者称其用意太深,强回笔端,僻涩难解.褒之者则称其于小词最为擅长,笔力甚健.今检陈师道传世词作,不仅题材丰富,艺术精湛,其表现规避政治祸患,表达于当代政治人物美颂之情的作品,也以真实反映北宋党争政治环境下的文学生态,反映北宋后期词体文学创作变化的趋向,不仅有丰富的社会意义,更有独特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陈师道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重新梳理与陈师道"苦吟"、"后山体"研究、《后山诗话》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其诗歌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关于陈师道的诗学思想,学术界过去主要讨论的是他对黄庭坚江西诗派理论的继承,这严重低估了其诗学思想的深度。在传统哲学体用、本末范畴的影响下,陈师道形成了自己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具体说来,在诗人本质论方面,陈师道力主德本才末,强调诗人的伦理本质;对于诗歌的本质,陈师道标榜"吟咏情性";而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则又主张兴感寄托。这些内容构成了其诗学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深入研究古代“师道”的理论和实践,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笔者本着学习的态度,谈谈初浅认识,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同行。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如从更深层含义上来理  相似文献   

9.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10.
朝鲜古代诗学对陈师道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高丽、李朝前期推崇宋诗,以“苏黄”指称江西诗派,对陈师道也表现出称颂和喜爱;李朝中后期,推崇唐诗反对宋诗,改以“黄陈”指称江西诗派,虽然承认其在宋诗中的地位,但反对其创作风格。朝鲜诗学还在次韵诗、诗人的性情和风格、琢炼等方面高度评价了陈师道,并在接受过程中体现了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史研究中,陈与义诗歌分期常以靖康事变陈氏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但通过对陈与义靖康以后诗歌的仔细审读,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南奔逃亡时期的诗歌和他在作迭官时期的诗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诗歌的题材内容与风格特色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应将陈与义南渡时期的诗歌视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以区别于他三十七岁以前的"少作"与晚年诗歌创作的"式微".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13.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14.
论陈邦彦诗歌中的国家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粤中杜甫"之称.他的诗歌表达出强烈的国家之情,有对国土沦丧的忧虑和悲痛,有中兴国家的愿望和建功立业的大志,有对自己不被重用和国家内讧的失望,有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相似文献   

15.
汉代诗歌依体制区分有三种。第一种是西汉初期的杂言诗;第二种是两汉乐府诗;第三种是东汉末期的正言诗。杂言诗多用楚人的旧调,可称为楚辞派的诗。乐府诗则是模仿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或采用民间的曲式。五言诗多流行于民间,可称为平民派的诗。现将汉代的三种诗歌作一论述,不当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一、杂言诗 汉代初年的诗歌,仍然沿用楚声,但是大多为五言加“兮”字的短歌,它与北派的四言诗及南派的楚辞都不同。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到了秦代已衰落,到了汉代也没有新派文  相似文献   

16.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 ,该文以他的诗歌为观照主体 ,进行两方面阐释。其一 ,靖康国难 ,吕本中以纪实性的“诗史春秋笔”感怀书愤 ,且诗史的纪事与感事因素随创作心理的转换亦发生着流变。其二 ,从高古壮阔、质朴平淡、流转圆美三方面评述吕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论元好问对陈师道“闭门觅句”作诗方式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门觅句”本是黄庭坚对陈师道作诗“吟榻”习惯颇有称赞意味的另一种称呼,此语一经元好问借用,却成了人们以为陈师道作诗雕琢陈腐的口实.后来的多种学术著作对此也进行了不无误导性的论述,以致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闭门觅句”是说陈师道作诗既无素材,是闭门造车,又无才思,是苦吟死作。对此,通过从分析“闭门觅句”的本来含义、辨析对“闭门觅句”的两种误解、剖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疑点三方面予以多角度的论述驳正,认为“闭门觅句”是陈师道锤炼诗艺的有效方式,自当给其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师道中国     
<正>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相似文献   

19.
陈与义因靖康之乱而寓居湖湘,在湘期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我们称之为寓湘诗。陈与义寓湘诗情感丰富,国破家亡的悲凉,亲朋挚友的深情,饱览湖湘风光的审美愉悦是其主体;陈与义寓湘诗艺术世界也相当独特,既有个性独具的意象,又有闳肆慷慨的意境,堪称寓湘诗佼佼者。陈与义的在湘诗作丰富了寓湘诗艺术世界,标志其诗作艺术品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陈与义咏雨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与义的咏雨诗手法独特,往往遗貌取神,体现雨中景物凄艳的美及雨后景物清新的美。就内容而言,其前期咏雨诗多表现仕途不畅的抑郁及客居他乡的愁怀,后期咏雨诗则转而抒发其身处乱世的国恨家愁。与杜甫的咏雨诗多写实不同,陈与义咏雨诗多写意,这与诗人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