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勇德"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传统美德,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勇"与"仁""智"并称"三达德",构成了人格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根基."勇德"是"勇"的行为结合"仁""智""义"等个性品质而表现出的德性精神,是人的勇力素质、勇气品质与勇敢精神的综合体现.体育的教育本质承载着人的勇力素质、勇气品质与勇敢精神的培养重任,与儒家伦理文化中的"勇德"精神的基本内涵存在着高度契合.针对当代社会"勇德"精神缺失导致中国伦理道德下滑及社会责任感、安全感、信任感缺乏现象,体育独特的、实践性的、向善性本质是唤醒与培育勇敢担当、见义勇为等儒家"勇德"精神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挖掘儒家“智”、“仁”、“勇”思想的内涵,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德育理念,继承儒家“三达德”的整体思想.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激发.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区分"爱智"的西方哲学和"为道"的儒家哲学,认为儒家哲学的用功所在为"修己安人",其学问的最高目的为"内圣外王";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大部分不含时代性,不可以为时代古、思想旧而抛弃之;在现代社会,儒家哲学的最大价值所在和吕明儒家哲学的关键是"养成人格".进人21世纪之后,梁启超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传承儒家伦理以合理地组织道德生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在评价儒家"均平"的经济思想主张时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均平"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儒家主张的"均平"是一种相对均平而非绝对均平.本文评介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收人分配与经济增长研究的部分新成果,这些成果支持了儒家的论点,因此重新反思和评价儒家"均平"分配的经济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道德条目之一。儒家关于"智"的思考与"知"交织在一起,基于三个向度展开:"知"与"智"的关系、"智"的内在层次、"智"的实现路径。而"智"的内涵、进路与价值正是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得以展现。相对于知识性的"知",儒家更重视实践性的"智",通过强调"仁"与"智"、知与行的统一,儒家把致"智"的过程理解为成就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儒家有关"智"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论的道德化倾向,更多显示为知识与智慧、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道德知识论"意味。在以"知"与"智"的互诠中,儒家"智"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八目"思想与孙中山的建国构想(包括"五权宪法"、"三阶段建国")在根本政治理念上将统治者的高尚人格视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忽视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在政治制度建立的具体策略上把被统治者具体人格的完善看作是国家建立的前提条件;在政治文化上贬低个体权利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表明这两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并非表面、局部的相似,而是价值关注和逻辑思路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现代"儒商"特征四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儒商"显然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的要义,首先不在一般的文化层面,而应在较高的思想层面。然而,用"亦商亦儒"作为"儒商"的衡量标准,显然有"求全责备"之嫌。"儒商"应该是指具有儒素的商人。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同样可以产生"儒商"。在现代社会,"儒商"有新的时代特征。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考量商人(企业家)是不是"儒商"的两个硬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义利观"给予重点剖析,并对儒家经济伦理的典型:徽商和现代儒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以外施人道、内修人格为特征的儒家"仁学"思想模式及以阐发礼乐为目的的儒家诗学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文化语境下,唐朝的诗坛上升起了两颗现实主义巨星--杜甫与白居易,他们忧民歌吟所抵达的儒家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高度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难与俦比的,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各自用忧民歌吟诠释主体道德人格的过程.但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又使同样以仁善为怀的主体道德人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苦身利人"式的平民诗人与"推己及人"式的贵族诗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即可以通过其忧民歌吟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层面上透视出来.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世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精神、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等 ,都展现出超越历史阶段的永恒意义。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 ,我们要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内在地衔接起来 ,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贺麟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精神需求,依据新心学的哲学识度,突破传统的儒者人格模式,设计了新式儒者人格。合理性、合人情、合时代是新式儒者人格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他所设想的儒者人格在中国没有变为现实,但他提出的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謇是近代儒商的杰出代表 ,他的儒商精神以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为基础 ,以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为核心 ,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和勤俭的工作与生活作风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张謇的儒商精神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的研究;儒家所述的礼节原则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儒家所论的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的研究;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经学政治法典化,帝王圣人化,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皇帝组织大臣、儒生们通过白虎观会议辩论古今文经学的异同,调和古今文经学的矛盾,求同存异,统一经学思想。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圣人和五经谶纬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浓重的谶纬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6.
日本德川时代 (16 0 0— 186 7)的商人哲学家石田梅岩改变了儒家以职业论卑贱的传统观念 ,建立了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职业观念 ,被视为创造现代日本不可缺少的人物。石田梅岩创办了“心学”讲习所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讲授儒家的日常生活伦理 ;后经其门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石门心学运动 ,对日本的工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新和商”及其操作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儒家思想并不孕育现代商业文明,但是它对当代政治与文化的影响,不如对经济的影响积极.儒商在本质上是重视人文关怀的"和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会形成"商儒"理论,这是二十一世纪新儒学最具活力的理论创新点.要把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结合起来,构筑"新和商"学说."新和商"的操作模式是"和度管理",它以相关性的模糊量化为基础,对员工建立内和系统,对用户建立外和系统,利用场效应,把员工培育成"内化组织人",把用户培育成"虚拟企业人",并不断提高序级.  相似文献   

18.
在韩国历史上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引进中国先进的文明成果 ,儒学的引进及发展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儒学东播后 ,迅速成为韩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至今仍深深根植于韩国国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虽然在近代才明确提出 ,但政治文明的构想和实践从产生阶级以来就不乏探索者 ,儒家就是这些探索者中的杰出代表。笔者认为 ,儒家所推崇的政治文明形态包括 :圣人治世 ;王者施行仁政 ;“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儒家对政治文明形态的研究成果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