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之冶游书从唐代产生以来,至清时更是蔚为壮观,然其间唯有明末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能够超拔诸作之上,别有境界,不落俗艳。此乃得力于其实录的史学价值、内含的“遗民情怀”、记录对象的品位、不着色欲的真情、虚实相间的笔法。  相似文献   

2.
吴道良 《南都学坛》2003,23(3):31-33
明代作家陆容具有一定的史才、史识和史胆 ,其笔记作品《菽园杂记》内容丰富且多真实 ,为我们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明代前中期的朝野故实和社会风貌 ,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史学见解。该书不仅具有参证史记、纠史之误、补史之阙的史料价值 ,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京杂记》(以下简称《杂记》)是东晋葛洪撰著的一部笔记小说。书中不少传说故事被后人引用,所以其语言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杂记》中有大量的复音词,其中也不乏一些新词新义,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首先具体考察《杂记》中的新生复音词,并试图对《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和用例提供一点参考,文章最后是分析这些新生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菽园杂记》是明代的一部笔记杂说,内容丰富,无所不包,记载了明朝中期各地方言的语音现象,如吴方言"鱼虞不分"、"王黄不分"、"张浆不分",北方方言"前后鼻音韵不分",山西方言"同屯不分"、"妻青同音"等,这些语料对汉语语音史和方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菽园杂记》是明代的一部笔记杂说,其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它记载了明朝中期各地方言,如吴方言"鱼虞不分"、"王黄不分"、"张浆不分";北方方言"前后鼻韵不分";山西方言"同屯不分"、"妻青同音"等以及各地的部分方言词,这些语料对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和方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是一部追思文人浪漫风流、记述青楼文化的笔记小说。作者大力铺写明季江南青楼生活的繁盛与优美,但在全心全意追叙旧事、体贴入微的揭示中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失落与文化创痛,体现出明遗民文化心理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补正了宋代史学名著《要录》、《杂记》关于道教方面记载的阙误,为南宋史特别是南宋道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
从互文性的视角看,朱自清的《伦敦杂记》面临着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利用大量的互文文本让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又要与这些文本拉开距离,以凸显其个性。这种互文性困境是导致《伦敦杂记》创作延宕乃至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入旅行指南、日记、书信、游记、文学知识等文本,与《伦敦杂记》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伦敦杂记》的创作心态及文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闽杂记>是清道光至成丰年问在福建为幕僚的浙江钱塘人施鸿保所著.作者以外地人新鲜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将自己的见闻及时搜集记录,为我们提供了福建(福州为主)丰富的风俗民情等相关文字资料.通过对<闽杂记>所栽闽人读书、藏书等文化、教育部分,可以归纳推演福州市民崇尚读书及好学精神的历史由来.  相似文献   

10.
《西京杂记》是早期的都城笔记之一,书中对西汉长安的宫殿、人文、典章制度有大量的记载。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出发,从汉廷的奢华、官宦文人和奇闻异事三个方面来探寻《西京杂记》叙事中的长安意象,追忆当年繁华,解读长安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难题。作为教师感到难教,作为中学生感到难学。  相似文献   

12.
时光飞逝,你我被紧紧地锁在—起。你我都逃不过命运的轮回,这是劫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我家养了只可爱的小猫。它浑身长着洁白的毛,远远望去,就好象一个大绒球在地上滚动着。小猫的脑袋圆圆的,上面竖着一对三角形的耳朵。它那双眼睛白天总是闭着,可是一到晚上就睁得圆圆的,简直就像两颗大大的宝石,发出悠悠的蓝光。那四只锋利的爪子里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走起路来轻轻的。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中小学生最头痛的事,恐怕也是最容易的事。感到头痛的是没有兴趣,无从下手;感到容易的是可以随便套用一篇范文,无须动脑筋。话题作文虽然给了学生以很大的发挥空间,但由于我们作文教学的弊端,学生写出的作文仍是人云亦  相似文献   

15.
《丰湖杂记》与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 ,客家语言和礼俗的形成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但首先穷究客家源流的清进士、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的《丰湖杂记》 ,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 ,客家语言和礼俗是继承于中原 ,因之也应形成于中原旧族中 ,以此作为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于理不通。客家民系是中原移民的结果 ,只有当其需要自我确认和外部社会的确认都出现时 ,才可认为客家民系真正形成 ,徐旭曾的《丰湖杂记》正是在需要这种双重确认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正可视为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前,作文教学处于尴尬状态,学生厌倦作文,写了多年,提起笔来仍需千钧之力:心力交瘁;教师指导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功,收效甚微,少、慢、差、费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如此.需要我们冷观当前作文存在的问题。寻求突破的对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建构思路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这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场景。 他步履镇定地走过,衣衫褴褛,心如明镜,涟漪不起。 他走过了刮着风的大漠,走过了冰冻三尺的大江,走过了满天星斗的旷野。走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作文是否有兴趣。很大成分来自教师作文评语的优劣。写好作文评语.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并作出了艰苦的探索。而对作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作文评语的写作研究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浅层的阐述上,有的还存有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本文试对作文评语的几个方面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麦田、鸦群、小径、土地、天空、明月和夕阳,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乡间最常见、甚至是最让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了。但是,它们到了梵·高的笔下,却幻化出最浓烈、最虔诚的激情:金色的麦田透视出丰收在即的喜悦;绿色的小径和红色的大地交映萌发着希望和热量;天际边飞来的群鸦,让人享受到自由和高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的现状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尽管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学生仍然怕写作文,也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那么,作文教学的症结何在?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使作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如何进行作文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