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充是我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据称有多种,但流传至今只有《论衡》一书。王充在《论衡》中阐发的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其中特别是对于归纳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是对我国古代归纳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拟对此做些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王充归纳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及基本特征。 《论衡》是对东汉时期天人感应论和纬迷信泛滥进行激烈抗争的产物,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王充曾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论衡》的宗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日:疾虚妄。”(《论衡·逸文》,以下凡引《论  相似文献   

2.
说明: 王充(约公元二七——九七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法家和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充出身于“孤门细族”,家境贫寒,受过豪强的凌辱。他一生不得意。壮年时期,作过几任职位低下的小官,不久就弃官返家,在“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坚持从事著述活动,用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愤笔疾书,写下了《论衡》一书(今存八十四篇)。在这部著作中,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法家的唯物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界一直将东汉思想家王充界定为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从王充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论衡》来看,我们既不能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至少是相信为唯物主义所反对的“命定论”;也不能说王充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只是在以一种有神论来反对另一种有神论而已。确切地说,王充是一位逻辑主义者,因为他在《论衡》中主要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论证。总之,就《论衡》而言,王充根本无意于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作出抉择,他只是非常朴实和认真地对当时流行的被他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言论进行逻辑上的驳斥,即揭露这些言论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应该给王充的胎教思想一个位置。一、王充及其《论衡》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生,汉和帝永元中(永元共十六年,从公元89年到公元104年)病逝。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父王汛、父亲王诵在钱塘(今杭州市)时,“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等结怨”,(《自纪篇》)于是迁居上虞。王充青年时期曾到都城洛阳上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后来回到家乡教书,其间曾当过一段时期的县、群功曹(掌管人市及参与政务)和州从事(刺史的属官),因与长官意见不合,又遭到别人诬陷而辞官。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时王充六十岁)起,先后  相似文献   

5.
王充与辨伪     
王充(公元27年——约96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他“受业太学,师奉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后汉书·王充传》)。一生“仕数不耦”(《论衡·(?)纪》),曾做过县郡掾史小官,最后位至扬州治中,主管众曹文书,亦不过一个百石小吏。后(?)官居家,从事著述。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生》四种,只有《论衡》传下来,并且原来八十五篇中又佚失《招致》一篇。《论衡》中的《对作篇》,相当于《论衡》的自序,此篇关于《论衡》的写作宗旨,交代得十分明白,如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虛伪之言胜真美也。……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其本皆起人间有是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又说:“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虛”,“《论衡》实事疾妄”。可见《论衡》是针对世上的伪书妄说而发的。《论衡》的批判锋  相似文献   

6.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东汉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个法家人物。王充出身于一个从事农商的小地主家庭。据《论衡·自纪》记载(以下引《论衡》只注篇名),他的先祖曾立过军功,封为列侯,但只一年就失去爵位。后以“农桑为业”。到他祖父时,在钱塘县(故址属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后因受到豪门贵族的迫害,全家迁居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细族孤门”,别人也嘲弄他“宗祖无淑懿之基”(意思是祖宗不是豪门贵族,没有名望,根子不硬),“未尝(曾)履墨涂(途),出儒门”。他虽然曾在洛阳上过官方的  相似文献   

7.
王充是东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据记载有《六儒书》《政务》等多种,留传于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现存八十四篇(另有一篇有目无文),均为王充所作,它是研究王充学说的可靠材料。《论衡》一书所论述的内容极为  相似文献   

8.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尤武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其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肯定而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以《辞海》、《中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同志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为代表,认为王充卒于公元97年。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其“卒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生卒年为公元27——104年。而在其后出版的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说王充卒于公元99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 ,东汉的王充是一位奇人。他一生“得官不欣 ,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 ,居贫苦而志不倦”。博览群书 ,“考论虚实”,以求“没华虚之文 ,反敦庞之朴 ,拨流失之风 ,反宓戏之俗”,结果写成《论衡》一书 ,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 ,留下了一枝奇葩。这使得海内外学术界 ,既关注王充这位奇人 ,又关注《论衡》这部奇书 ;围绕王充其人其书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李维武教授的《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 0月出版 )一书 ,即是一部关于王充思想研究的新的力作。《王充与中国文化》,作为一部形成于新旧世纪之交的…  相似文献   

10.
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不仅以其巨著《论衡》闻名于世,更因秉性耿直不逢迎权贵而广受后人崇敬。不过人们在《论衡》的有些篇章中,却发现某些颂汉的内容言过其实,特别是对章帝的溢美之辞,似与其清高品格不相一致。这究竟是为什么?不能不引起学者格外的关注。本文拟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一、有关王充过分颂汉原因的几种解释在探讨王充颂汉原因时,从《论衡》的《齐世》、《宣汉》、《恢国》诸篇中,不难发现王充对“世俗之性,如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的厚古薄今倾向有所不满①,主张历史是进化发展的。他认为“实…  相似文献   

11.
王充的著作中,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除《论衡》外,其他各书均不见流传,故自古以来都认为是亡佚了。今天我们对《论衡》以外的王充其他各书能有所了解,主要靠《论衡》中的只言片语。然而,朱谦之先生在一九六四年十月《文史》第一辑上发表《王充著作考》一文,却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今本《论衡》之中已经混合了《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书,所以王充的这些著作实际上并未亡佚。《论衡》一书曾经过三次撰集,定本《论衡》则为其最后之撰集。三  相似文献   

12.
由子王充在《论衡》中有《问孔》、《刺孟》两篇文字,就误认为王充是反孔、反儒的,其实,这是以偏概全,很不公允的评论。秉公而论,王充不仅不反孔,而且也不能笼统地说他反儒。本文准备以《论衡》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论证一下王充对孔子和儒家学派的评价,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论衡》是研究汉代越文化的重要资料。《论衡》中丰富的禹资料对于汉代禹文化的流传与演变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王充对禹感生说作了批判,认为禹治水所受洛书是《洪范》,《山海经》为禹治水时所作,但否定会稽山得名和禹葬鸟佃等有关于禹的传说。《论衡》中的禹形象展现了王充性格与思想的特征,即质实性、批判性和立异性等。在很大程度上,王充依然是传统精英文化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4.
王仲任在其《论衡》·《自纪篇》中,曾自述他毕生的著作,除《论衡》以外,尚有《政务》之书、《讥俗》之书、《养性》之书。在其《论衡》·《对作篇》中,自述尚有《备乏》、《禁酒》两篇作品。这些著作,至今尚流传者,仅《论衡》八十五篇;而八十五篇中,又亡佚《招致》一篇。朱谦之先生的近作《王充著作考》一文,刊于《文史》第一辑。他提出了一个一新的论断:王仲任的《政务》之书、《讥俗》之书、《养性》之书,均未亡佚,实已包括在今本  相似文献   

15.
汉代王充《论衡》书中既有讨论毒物问题的专门篇章《言毒》篇,也有涉及毒物问题的《吉验》《雷虚》《道虚》《语增》《遭虎》《论死》《死伪》《订鬼》等篇章,它们一起构成了王充论说毒物的认识体系,与广泛讨论自然现象的其他篇章一起奠定了古代毒物学的知识基础。在《论衡·言毒》篇及其他毒物文献中既有对汉代毒物的总体认识、类型划分、毒性机理等方面的科学论述,也有对解毒用毒的描述与记录。虽然王充言毒受到两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一定影响,但在毒物性质的认定方面毅然突破天人感应的思想禁锢,论证了毒物自然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王充与《论衡》在现代学者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少清代学者对该书却非常冷漠,他们认为王充是一个毁祖誉己的小人与破坏名教的千古罪人;王充在《论衡》中"问孔""刺孟",被视为毁谤圣人的悖逆者;加之乾隆皇帝明确表态,将王充和《论衡》在政治上判了"死刑",致使《论衡》在清代,既无善本,亦无一个完整的校注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王充《论衡》一书中的三篇重要论文《问孔》、《非韩》、《刺孟》,指出王充不仅是遍览诸子百家的学者,而且是好学深思的哲学家,不盲信,不盲从,具有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敢于对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孔孟提出批评,具有启发性。另一方面,王充并非盲目反对前贤,从总体上说,他积极吸收孔、孟、韩的思想,因此后人指责王充“诋毁圣贤”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王充本着"疾虚妄"的叙事目的和"求真实"的叙事态度创作《论衡》,叙事形式富于逻辑性,三者共同构成了《论衡》"是而直"的叙事空间,体现了王充理性思维模式。在其作用下,王充重新构建了物理空间和伦理空间。王充的理性思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充本着"疾虚妄"的叙事目的和"求真实"的叙事态度创作《论衡》,叙事形式富于逻辑性,三者共同构成了《论衡》"是而直"的叙事空间,体现了王充理性思维模式。在其作用下,王充重新构建了物理空间和伦理空间。王充的理性思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充易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同时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论衡》多引《周易》以证其说 ,并借助《周易》和易学推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这突出表现在其天道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发展观等方面。本于《易传》的太和、中正思想及汉代易学的中和理论 ,王充将实现社会和谐乃至天人整体和谐作为自己的最高理念。在治学宗旨和风格方面 ,王充的儒道兼综、诸子百家并治 ,则是对《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之旨的继承和发挥。王充的易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启示和影响了后来的魏晋玄学特别是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