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大凡能够称得上是哲学家的人,都崇尚一种哲学的批判精神。有人认为,批判的精神,即是哲学的精神,这话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确有一些道理。哲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哲学体系与学派的相互竞争与相互取代,都有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与不同的时代精神作底蕴,因为哲学在本质上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任何哲学的产生都不是从零出发,都是对先前哲学的批判与扬弃。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的高度,对前人的哲学进行分析、批判、扬弃,这通常是哲学思维发展与哲学超越的主要形式。遗憾的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哲学的批判精神,好像是他们手里拿着的一只手电筒,只…  相似文献   

3.
阎钢 《天府新论》1999,(2):57-59
众所周知,人的本质是一个最难规定、感知和把握的哲学命题。尽管人类思想史上不乏智者的探索,但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很难说他们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具有科学的完整性、深刻的认识性和有力的说服性。当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从孤立的个人概念出发理解人的本质学说思想的基础之上,表述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和阐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思想时,仍然感到,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规定具有难以表达清楚、阐述明白的抽象性,换句话说,很难使人们直接感受到具体的实在性。然而,…  相似文献   

4.
哲学思考重心的演变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哲学思考重心的演变 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两千年来它总是遇到两个二而一的对象:一方面是在人面前的世界,另方面是处在世界中的人。不论哲学家们如何分歧,不论哲学史如何纷繁,人和世界总是哲学思考的两个方面。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所思考的主要是人所面对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怎样组成?它受什幺法则支配等等。尽管哲学家们力图给出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答案,但是他们各自抓住的东西却很不相同,意见则更加分歧。苏格拉底的功绩就在于:他促使哲学在思考对象世界时也注意到人本身。“认识你自己”成了认识人的代名词。哲学一旦把理性的目光转向人,内容就大大丰富起来。人的本  相似文献   

5.
李双套 《社会科学》2022,(3):131-13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世界,世界的可解释性在于其可改变性。  相似文献   

6.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在常人看来,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很空阔,很玄虚,搞哲学的人都爱钻牛角尖,都爱刨根问底,好像哲学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一个人谈哲学问题,好像根本不会关其痛痒。其实,哲学是明白学,辩证法是明白法,哲学是“思(想)”的学问,搞哲学研究的是“思(想)”者。因此,哲学何所“思”,也就是“思者何所为”。人们常说,哲学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内在联系的“思”。那么,何谓现象,何谓本质?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哲学家们一直在辛勤探索。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也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概念。那么,本质在哪里?我们…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西哲学开端模式□占建志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大都认为古希腊人泰利士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黑格尔在其洋洋百万言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把泰利士称为西方哲学的始祖,认为泰利士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而中国则不存在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性质究竟如何,却很难说在学术界取得了真正一致的看法。根据长期以来的一种说法,斯宾诺莎的哲学本体论或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一无论”,而他的哲学认识论则是“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这种说法是成问题的。因为如果唯理论可以“唯物”的话那么反映论也就可以“唯心”了。但是哲学家的认识论又的确与其本体论或世界观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凡以不同的方式主张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不依赖神、人和人的思想的客观实在的哲学家,便会在解决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上遵循从物到感觉或思想的路线;反之,凡认为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原则、逻辑构造或经验要素的哲学家,便在认识论上遵循从思想或感觉到物的路线。斯宾诺莎当然不能例外。因此,对他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舒永生 《江淮论坛》2000,42(1):87-91
自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之后 ,人自身开始成为哲学家探讨的主题。但是直到费尔巴哈才明确提出了人是哲学的立场、基础和出发点 ,哲学必须以人为本 ,哲学就是人本学。最能体现他人本学思想的名言是“人是人的本质”。本文试图对“人是人的本质”作一阐述。一、“人是人的本质”的批判意义“人是人的本质” ,既肯定了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又否定了人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不是什么呢 ?费尔巴哈认为既不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人是机器” ,也不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所主张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因此…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些同志对这一正确命题的理解却存在着某些错误。同时,在如何纠正以往认识上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重要观点方面,人们的认识也很不一致。因此,对这一重要原理继续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1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命题虽然不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直接提出的,但这一思想确实是由他们首先和多次提列的,并且是针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而提的。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从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观点出发,驳斥了鲍威尔兄弟蔑视群众的唯心史观,明确指出:“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自我认识”本质地涉及到人的生存,唯有从一种根本不同于认识自然的切合人的生存历史性的历史思想出发,才能呈现人的本真存在;近代哲学受其理论哲学视野的限制。远离人的现实的历史,致使人最终成为一种被规定的概念之在;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视野出发,深入到历史的本质维度中去,合理地解答了人的“自我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哲学界许多同志都认为,这是一个辩证法的命题。理由之一是,不但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而且列宁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理由之二是,这一命题和形而上学静止不动的观点划清了界限。我不同意上述看法,和盘托出,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4.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他又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转引自196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的解放”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社会作用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不同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点。毛泽东同志为哲学的解放所作的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0,(10):19-24
本文上下两篇分别对休谟法则即“不可能从‘是’推出‘应该’”的哲学根据和逻辑根据提出质疑。上篇主要检讨休谟法则的哲学根据——事实与价值二元论。这种理论在20世纪引起重大争议,它得到韦伯和摩尔的支持,被卡尔纳普、艾耶尔和黑尔等人发展为非认识主义伦理学,但受到石里克、普特南、罗蒂和麦金太尔的反对。本文认为,二元论者把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的区分加以绝对化是错误的,症结在于忽视社会事实的特殊性。与自然事实不同,社会事实具有内在价值,描述社会事实的命题本身就含有价值意义,所以,从事实命题推出价值命题,即从“是”推出“应该”,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中,西方传统哲学家们提出了种种不同的哲学观。这些哲学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哲学本身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暴露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立场是知识论立场。知识论立场下的哲学理解颠倒了人与哲学的原初关系,导致了哲学的“异化”:哲学之为“学”本是应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是实现人类本质、彰显生存意义的一个中介,但在传统哲学的视野中,这一中介却僭越为人之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作为哲学的真正基础的人却降为知识形态的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关于人的本质的传统认识受到两方面冲击:一是科学中的还原论,二是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还原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甚至思维都可以从物理,化学规律那里得到说明。非理性主义者则试图从“本能”、“意志”、“无意识”、“情感”等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性。至于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则独辟蹊径,他说:“我们应当用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究竟什么是人?如何来看待构成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伦理、道德属性?本文试图从构成人的这几个层面对人的深层本质进行揭示和阐明。  相似文献   

19.
张健 《船山学刊》2002,(4):99-101
中国古代哲学家考察人的本质是从经验事实出发 ,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入手 ,其基本的思路是 :人不是什么 ,人应是什么 ,最后人为什么这样 (不是某物而应是某物)。总体说来 ,中国哲学认为 ,人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 :人不是“禽” ,但有禽的属性 ;人是社会性的 ,有欲望但应是高尚的 ;人所以如此因为人本身具有性与情两种本性。换言之 ,中国哲学人的本质观的基本特征是 :人是双重化的 ,是人禽、圣凡、性情双重化的人。一、就“人禽双重化”而言 ,中国哲学主要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前提 ,关注的是人的本质的经验性质。“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很…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这一范畴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哲学现象之一。自从笛卡儿将“我想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以来,人类哲学思维便开始由对象世界的探讨转入人的内心,转入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能力和认识基础,转入对人类精神本质的研究。由于有了与对象相对立的自我,有了与对象意识相区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这样的问题而被提出来和意识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探讨和研究也才有了理论上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