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6年来,陈水扁反复、多次通过“四不一没有”强调“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前不久,出尔反尔,公开声称,“国统会只剩下一个招牌,如果一间店不但招牌已经不见了,而且没东西可卖”,“现在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陈水扁谈“统”色变,极力“废统”,是因为“国家统一委员会”和“国家统一纲领”的特殊含意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陈水扁的“废统”闹剧是严重伤害两岸关系的“逆向操作”,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以“终统”落幕。其不顾岛内、大陆和国际社会同声谴责,一意孤行,已陷失道寡助的孤立境地。陈水扁选择已成鸡肋的“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做文章,是无力挽回厄运的困兽之斗。其借“终统”转移民众对执政当局不满的视线、玩弄法理“台独”制造新的台海危机、拉美国“护独”的套路不可能得逞。但对其继续推进法理“台独”的可能事变,要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
去年8月23日,陈水扁抛出台湾与大陆是“一边一国”的同时,首次提出“认真思考‘公投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是一个重要信号,陈水扁有意为举行“公投”进行舆论试探与铺路。只是“一边一国”引起岛内外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美国的不满,陈水扁不得不派人到美国“赔礼道歉”,重申“四不  相似文献   

4.
民进党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就竭力宣扬要“彻底检讨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中的‘大中国’思想,要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主张“以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中国历史和地理”,“以‘台湾立场’看台湾,以‘台湾观点’看台湾历史,要放弃‘大中国观点’”。  相似文献   

5.
“为人生”与“改良社会”─—浅议鲁迅与叶圣陶的小说创作王铁坤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1933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中国现代文学的...  相似文献   

6.
毋庸讳言,陈水扁制造的“终统危机”直冲两岸关系,甚至直冲美国的两岸政策。美国对此表态含糊不清,左右环顾,甚至说出什么“国统会”还在的令人奇怪的话出来。如果美国真的无法读懂陈水扁的意图,或者是与陈水扁演双簧的话,美国目前的两岸政策迟早面临跛脚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对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了个人的回答。本文再从“中国法律哲学的初步纲领”“‘共谋’与强制性支配”“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中国法学或中国学术,在当下世界结构中的首要任务,或者说中国学术的当代使命是根据我们对中国现实情势所做的“问题化”理论处理而去建构中国自己的一种有关中国未来之命运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9.
一个政党制定什么样的纲领,表示了这个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路线。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四人帮”这伙披着马列主义理论外衣的反革命黑帮,为了制造反动舆论,打倒一大批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党、政、军负责同志,进行篡党夺权,精心炮制了“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并吹嘘这是他们发现的一条“必然规律”,是“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改国号”是“台独分子”为实现其所谓的“台湾独立”而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岛内政治生活中一个敏感的问题。近几个月来,陈水扁当局对所谓的“国号简称”问题频频表态,其相关言论令人侧目。种种迹象表明,“台独分子”与陈水扁当局合力推动所谓的“台湾正名运动”已向公开化与实质化方向发展,这无疑会给仍处在僵局中的两岸关系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识”’、“‘认知’与‘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于澄清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较大的启发。笔者也想就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各位同仁。 要搞清楚“认知”与“认识”的关系,首先须搞清楚“认知”与“再认”的关系。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认知”与“再认”曾经是同义词,但随着西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把“认知”和“再认”看作是同义词。“认知”和“再认…  相似文献   

12.
近来,陈水扁明显升高了“台独”调门。针对二阶段“修宪”,陈水扁强调“宪改”工程的主轴就是要破除“大中国”意识。8月2日,在接见美国“福尔摩沙”基金会亲善大使时,陈水扁抛出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四阶段论”。8月6日,在出席台联党4周年党庆时,陈水扁又提出了“一个原则、三个坚持、五个反对”所谓处理两岸事务的准则。  相似文献   

13.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去年,冯友兰先生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君”、“师”分开的说法。最近,他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又阐述了这个观点。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归结起来,不外这样两条: (1)“君”、“师”应该分开。冯友兰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论的。有所谓‘治统’和‘道统’。‘君’就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统’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制  相似文献   

14.
也释“末业”和“倚市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月刊》今年5月号刊登曾维华先生的《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倚市门”》,文中指出“倚市门”应作商业解,总的来说是能够成立的,但其论证有不尽恰当之处,故作本文提一些修正意见。《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因为“刺绣文”属于末业的范围,所以曾文花较多篇幅来证明“‘末业’在古代是很清楚的,是指‘工商业’”。这结论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很多论著都这样说,简直成了定论,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并不是中国古代所有时期或所有人所说的“末业”都…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事物是“合二而一”还是“一分为二”的讨论,反映了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一分为二”,准确、生动而又通俗地表达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辯证法的世界观;杨献珍等同志提出的“合二而一”思想,它不仅不能表达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是和对立统一规律根本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杨献珍同志说: “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所以在观察问题的时候,要‘一分为二’”“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  相似文献   

16.
严云受同志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见《红楼梦学刊》86年2期)一文小说:“由于当叫历史条件的限制,曹雪芹只能借用陈旧的字眼,杜撰了‘意淫’这一词语,来表达当时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意’,主观、心灵方面;‘淫’,浸淫,增进,扩展。 ‘意淫’,实即个性发展的意思。”其中把“意”简单理解为“主观、心灵方面”是正确的,而对“淫”这样解释就成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四人帮”“公开抛出了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这个反革命政治纲领,猖狂地进行反革命煽动,制造舆论,组织力量,企图把中央和地方一大批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领导同志统统打倒。”为了给这个毒汁四溅、祸国殃民的“纲领”涂上几分“理论”色彩,罩上一层“科学”面纱,他们竟把一个弥天大谎吹成是一条“必然规律”。戳穿“四人帮”主观臆造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起被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在此过程中,严复以其八大译著和系列政论文章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①。“侯官严复以我之古文家言,译西人哲理之书,名词句调皆出独创。译名如‘物竟’、‘天择’、‘名学’、‘逻辑’,已为我国文字中不可离之部分。其于学术界有不刊之功,无俟深论”②。同样,他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思想观念,亦不能不说是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  相似文献   

19.
25语言文字以来,大约还未有人讲过这样的两句话。其所以还未有人讲过它们,是因为还未有人这样思想过。正因为还未有人这样思想过,所以我们才翻译这篇‘谈话’;否则又何必多此一举?诚然,我们可以将这两句话讲得合乎中文的习惯些,譬如讲:‘如若有~’和‘如若没有~’……‘如若~存在’,‘如若~不存在’……然而它们所表示的不是原文中的意义。”⑧这里,陈康的思虑深深触及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与要害。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的形而上学那里,它的首要问题、原初问题就埋藏在语言的最初表达中,埋藏在主谓词的联结方式即“是”上,…  相似文献   

20.
“专家您好,我这两天嗓子疼,您看我是不是得了‘非典’?”“我干咳好几天了,还浑身没劲……”在本刊开通的“非典”热线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很多读者打电话来为自己或周围的人问病,经专家耐心分析发现,这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患上“非典”。一种被专家称为“非典”恐惧综合征的心理问题正在人群中蔓延。 在京城某高校,一名干咳、头疼的男生怀疑自己得了“非典”,被同学抬着去了医院。经检查,该男生得的只是普通的呼吸道疾病。而在本刊开通的“非典”热线中,“我听见‘非典’腿都软了”、“我这个症状肯定不是‘非典’吗?”“我从外面买回的东西要不要用消毒液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