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袁园 《南都学坛》2009,29(3):52-55
新世纪以来,生态诗歌是诗坛上较为活跃的创作潮流,其创作主题呈现出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新世纪生态诗歌具备了形成新的诗歌思潮的基础,不仅改变了当代诗歌中自然描写长期被忽略的现状,彰显出自然景观的美学魅力,而且有效地借鉴传统诗歌资源,衔接上了被割断的民族诗歌血脉,较好地实现了生态主题与诗歌文体相融合的美学效果,预示了新世纪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学界对生态诗歌的研究滞后于创作,具有严格学理意义的生态诗歌概念尚未得到界定,且生态诗歌创作在理论上盲目追逐西方生态学文论,缺乏对本土文艺生态资源的进一步开掘,尚未形成立足当下、借鉴传统的生态诗学体系,生态诗歌亟需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新诗与古典诗歌不同,新诗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但对这种"裂变"和"差异"的过分夸大导致了某些新诗人漠视传统诗歌文化,追求"从我开始"的"弑父"式写作,从而造成处于"无根"状态的新诗创作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新诗以自身的"新"的"传统"丰富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内涵,但它依然是中国诗歌传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诗经》和荷马史诗分别开创了中西诗歌的抒情诗传统和史诗传统,作者从神话的发达与否、文艺理论家的推崇及哲学和宗教背景等方面对中西诗歌不同源流的形成原因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诗歌有两个诗学源头,一个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个是西方现代诗歌。它们对现代汉语诗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试从传统诗学的角度,对"新归来者诗群"的代表性诗人雪丰谷的诗歌风格及其形成、诗歌题材拓展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的“叙述者”,以“公开的叙述者”为主,兼有“缺席的叙述者”与“隐蔽的叙述者”,形成了一种多元共存格局。正是这种多元共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整个春秋诗歌“叙述者”介入叙事的多元形态,并对后世诗歌叙事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代特殊社会形态下,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在冲击和融合中形成二元消长之态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诗歌,诗人群体成分复杂,诗歌内容异彩纷呈,诗歌重实用功能,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给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质素而具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没有被五四新诗继承下来,五四文学革命在诗歌这一文体上的反传统,就是以新诗的乐观精神取代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然而,中国的现代小说却在反叛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大团圆之乐观精神的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及其抒情特征。因此,当鲁迅等新文学家将小说纳入文坛的正宗时,其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诗文的悲剧性与抒情性的深层渗透,从而与新诗以乐观精神颠覆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10.
面对纷繁多变的市场环境,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我国的企业应当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决策者面前的问题之一。作为企业,想要做大做好,没有企业文化不行;有了企业文化,没有价值观念更不行。那么我国的企业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呢?这里,通过分析中国传统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期望对我国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建设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在家乡客都嘉应州生活多年,自幼就受到客家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特别是客家民歌的熏陶,使他敢于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理论。客家民歌的风格使黄遵宪的诗作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色。客家民歌,特别是客家山歌对黄遵宪的诗歌理论的提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1980年代的诗歌群体,我们会发现陆忆敏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陆忆敏的诗歌语言具有轻柔缓慢的质地,带给读者丝绢般柔软的触觉特征。需要我们分析的是,在这种感受性判断背后,女诗人对诗歌保持什么样的内在逻辑能够让诗歌文本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语言形式。陆忆敏诗歌语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诗人在诗歌语言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时问观。在两种时间观念的交织下,诗人可以不断地移动自己的位置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克服了时间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在语言中实现了与传统相互对望的抒情姿态,并在抒情过程中实现了传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柳一枝 《老友》2013,(6):49-49
书法乃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兼具实用与艺术的双重价值。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挥而就的书法作品,得益于长期练习形成的浑厚功底。在这瞬间里的一招一式,需要表现出的技术、思想和意境,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历练是不行的。学好书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曹植谢灵运诗歌薮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谢诗歌是汉魏、晋宋两大转折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其主潮又促成了两大诗歌时代的转捩;曹谢对传统文化的整合趋鹜,形成各自既恪守传统又别肇异端的双重文化人格,由此铸成的诗歌意象则惊风白日,明月积雪,各具律动中古时代自由解放之哲学诗魂;曹谢诗歌飚流亦在内蕴外化、趋导复归、情韵思辨等序列剖面异同互见,形成横亘一代时空的审美超越:由此转捩—整合—超越构成的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混沌之“圆”,呈示出魏晋中古诗歌的嬗衍流程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文化及诗歌风格为依据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古典诗歌划分为四大经济文化带 ,即河朔边塞牧农经济文化带、中原农业经济文化带、长江农商经济文化带和东南沿海农商渔经济文化带。宋代以前东南沿海经济文化欠发达 ,没有形成经济文化带 ,其后逐渐发展 ,至清代、近代形成。东南沿海诗歌亦逐渐增多 ,至近代形成了海派诗歌 ,以其特有的内蕴及海派风格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其诗歌创作的转型期,即个人独立的诗风尚未形成之时,深受同时代流行于法国画坛的现代派绘画风潮的影响。本文拟着重从其诗歌文本的解读入手,探讨他是如何借用法国现代画派的创作手法及理念,一反传统,尝试着在诗歌中掺入现代派的新元素并对诗歌的形式进行改革,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客体主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实质上是诗人在古今中外诗歌资源面前的价值评判与选择趋向.通过对臧克家继承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对苦难大众的描写、艺术技巧形成的具体分析,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了重新地审视与关照,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论对传统诗歌批评观念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二是对传统诗歌格调批评观念的消解;三是对传统诗歌正变批评观念的消解。清代诗论对传统诗歌批评观念的消解,为后世文学批评观念的深层次融通和批评层次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