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艳娣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2):105-107
由于现代绘画艺术对原始绘画艺术技巧的借鉴,使得相隔几万年的现代绘画艺术与原始绘画艺术两者有诸多一致的地方,都主要使用色彩、线条和平面构图作为基本技法,不是纯客观地再现自然,而是在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主观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2.
佟宇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
中国古代女性由于她们独特的社会地位,其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她们的创作,从题材上看,主要以花鸟为主;从表现技法看,大多偏爱工笔和兼工带写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顾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4):109-113
明代宫廷绘画是伴随着明代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主要为皇家服务的院体画。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个方面。院体山水画由于皇室政治趣味的引导,保持了南宋院画的基本形态和北宋北方山水的雄强之路,其艺术审美主要依托宋濂的画论思想;人物画分为先贤帝后肖像图、历史故事画和雅集图三类,其艺术成就在明代宫廷绘画中最为突出;花鸟画则以边文进、孙隆、林良和吕纪为代表,边文进擅长工笔重彩花鸟画、孙隆擅长设色没骨花鸟画、林良擅长水墨写意花鸟画,吕纪则能工能写,成为不同于明代文人画和民间画的一股支流。 相似文献
4.
清代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作为为清代统治者服务的机构,其发展与院体派有着功能相同的特征。文章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影响我国清代宫廷绘画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结果表明,在欧风影响下,虽然清宫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的特征,这种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深宫之内,没有影响到当时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发展,此时的清宫廷画师的欧洲传教士们的作品仍然迎合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文化思想。这些包含欧风的宫廷绘画作品,是在运用油画技巧和材料表现中国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5.
刘松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3-15
中国绘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处理自然物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早期绘画,自然物象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自魏晋时期开始,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象的创造开始成为衡量绘画艺术品位高低的标准,审美意象成为绘画艺术的本体;唐朝与五代时期,强调对自然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宋代画家重视“象外之意”的构造;明代强调实境具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清代尤为重视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6.
严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3):353-356
巴尔蒂斯的写实油画,集中体现了一种现代的古典性。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室内题材的选择、人物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还是情感化色彩的运用等,都并非如实地描摹客观,而是反映着很强的个性,其作品的艺术形式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27-133
中国居士佛教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佛教的终极关怀是世间,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佛法的修炼来解决世间基本问题,出家修行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佛教是世间法而不是出世间法.中国居士佛教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居士佛教将是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申元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55-156
本文通过阐述绘画艺术语言总的发展规律以及介绍几位当代绘画大师的探索历程,揭开了绘画艺术语言形成的奥秘,并以此证明其重要性。作为一位艺术探索者,只有当艺术语言成熟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11.
朱大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7-90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作为世界绘画史上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其孕育的根源是同一的,那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客观呈现,而作为两种具体的艺术样式,两者在哲学基础、表现技法、审美意蕴等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剖析这种差异对把握这两种绘画形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脉动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二三十年前,漆画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它在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崭新面貌。以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的发展现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指出中国漆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当代的发展趋势,历届全国美展有关漆画作品的创作情况和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利用多种新的媒介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如何反映当代价值,如何丰富漆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和作品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徐文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3):122-125
日本的绘画从飞鸟时代到江户时代历经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 ,此期间的绘画从发生到发展一直都在学习中国的文化。日本各时代的绘画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锡臻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57-62
本文从敦煌佛教艺术的题材内容的选择、表意方式以及美学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敦煌古代工匠与佛教艺术的民间性等相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敦煌艺术以佛经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经过"万类由心"的营构过程,创造了神人结合的形象和宗教幻想境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风貌和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秀花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3):89-93,109
中国古代本土文学对佛经空义的容摄篇数多、力度大,空义部分地支配了本土文学的思想、情感、情节、语言等,艺术性高低不等,基本上是积极的;此容摄在唐代发展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6.
胡艳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2-106
彭绍升是清代居士佛教的代表人物。他先学儒,后入道,最后皈依佛学。其佛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净土为归,倡导净土实修;第二,释禅净之争;第三,通儒释之阂;第四。倡三教一原。彭绍升的佛学思想不但在佛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也对近代公羊派等硕儒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即是试图通过对彭绍升佛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学术界对这一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1-80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相似文献
18.
朱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54-61
宋元之际山水画曾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型。以禅宗影响为透视角度,分析此次山水画转型中的题材和审美境界问题,可以得出三点结论,即:描绘题材变得平淡;从真实静谧的审美境界中拓展出虚幻静寂的审美境界;强调画家应通过创作行为体道并在此基础上使画面的真实感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国画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共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172-174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体现出我国人民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通过认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特点及其折射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民族感情得到升华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继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50-53
儒家与道家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中得到融合与统一,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支柱,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历代士大夫画家们都具有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