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接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理论,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要求,更是客观现实和面向未来的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多地从"教育者"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缺少研究,这成为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原则和模式,从认知突破与实践体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接受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近30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基本规律,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接受系统的结构、接受系统各要素间的作用机制、接受过程、接受的特征与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归纳.但许多研究尚处在经验分析和总结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本真目的、接受前提、接受效果的系统反思和批判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在社会网络化所提供的现实基础上,其重要性日益突现.在注重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范围的拓展及快捷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教育的情感参与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当中不能忽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注意环境因素的作用;要解决好如何加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问题;要结合网络努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是关键。然而,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的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差异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思想内容,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有信息源、教育者、讯息、媒介、受教育者、反馈、环境和效果等要素与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简明、直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的落实需要借鉴哲学解释学关于精神文化客体接受活动的本体论分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本真价值。以"帮助教育对象认识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重新整合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以问题和对话为抓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8.
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放在同等的主体地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在自育中实现个体的独立、自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借鉴接受美学对读者的接受研究成果,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内涵,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接受性,具体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第二文本"3个方面进行借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根据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内容因素及环境因素,高校应从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高效的施教传授机制、科学的信息内化机制、科学合理的监督考评机制入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