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为端同志的《商代原始社会考》(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商》文)一文,“通过对一些考古资料的认真推敲”,“发现商代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原始社会野蛮中级阶段,根本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笔者认为,《商》文在引用和分析考古资料时,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以至影响到作为文章题目的“商代原始社会考”这个结论的成立。商代考古资料极为丰富,这里只是以《商》文引用和分析的考古资料为线索,作些简略的考辨。  相似文献   

2.
试论商代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生态文化的出现 ,是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广阔地理背景中展开的。同时 ,也是在商以前生态文化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生态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制度形态层面上 ,商代的农业管理很注重生态适应性 ,制订有渔业资源的保护制度。在物质与技术形态的层面上 ,存在着物质技术形式的转变、能源形式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精神形态的层面上 ,人们用图腾以及器物刻绘或雕塑等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反映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生态灾害的认识在继承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西南青铜文化中,呈柳叶形剑身的青铜剑是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兵器,迄今在中国西南古蜀文明区发现的柳叶形青铜剑,年代既早,数量亦多,分布也很集中.商代晚期,柳叶形青铜剑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商周之际和西周时代向北发展到陕西南部,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陆续而且呈连续性地向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及四川西南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夷地区辐射.柳叶形青铜剑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这种剑型由西亚、中亚,从伊朗通过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地带进入南亚印度地区,再从印度地区辗转传入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逐渐建构,以"天下"和"上天"为标志的文明观逐渐瓦解.而近五十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太空逐渐成为建构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这种建构是以对民族-国家本位的瓦解和对天下文明的超越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美洲化是在多种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混合型化,这种化结构的形成是同美洲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在美洲化形成的过程中,欧洲化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欧洲化模式是美洲多元混合型化结构的主体框架,但决不是欧洲化的翻板。它是以欧洲化为主体,以印第安化和非洲黑人化为次要成份的混合化结构。因此,这既不同于母体的欧洲化,又不同于土化,而是一种崭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化,它表现了开放性、多元性、丰富性和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江海 《理论界》2005,(1):199-199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与儒家自身的人学特质有关,同时也与儒家外部的国家政权对儒家的特殊政策有关,而儒家在超越性和即俗性双方面具有的延展性以及开放性都加强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改善”为精神原则,以“新百科全书”为知识生长的基本方法,以未来的共同问题为出发点来构建跨文明的相聚点,并最终形成跨主体性。这是未来知识发展所需要的跨文明条件和跨主体性的一种可期远景。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家在美洲大陆迄今尚未发现过任何类人猿与直立猿人之化石。这足以说明美洲之原始土著印第安人来自另一大陆,他们就是今日戈壁大沙漠之蒙古人。2.5万年以前,这些蒙古人苦于干旱,生计维艰,被迫徙离家园,长途跋涉,抵达白令海峡,驾上独木舟,渡过海峡,登上大代奥米德岛(今日美苏国境分界线),再继续向东航行25英里,登上阿拉斯加之西沃德半岛,即今日美国大陆本土之最西端。在其后2.5万至3.5万年间又由北美逐渐南徙。直至美洲大陆最南端之台地巴塔哥尼亚(现分属于智利与阿根廷)。于是,蒙古族移民遍布整个美洲大陆,即印第安人之始祖。  相似文献   

11.
文化诗学是可能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文化诗学作为外部研究的意义当本世纪80年代初中期,韦勒克和沃伦的具有新批评学术色彩的《文学理论》被刚刚打开门窗的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奉为西方现代文论的圭臬的时候,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时候,我们才恍然明白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认识论的文论,政治论的文论,都不过是“外部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内部研究”,追寻“文学本体”,揭示文学语言的奥秘,研究小说修辞等等,一时成为学术时髦。差不多20年的时间过去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潮流又变成了解构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女性主…  相似文献   

12.
余琳 《殷都学刊》2012,(1):28-34
商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立起源与鲜明特色的文化,其前身由先商文化、早商文化发展而来,至安阳殷墟时期,已处于完整而成熟的发育态势之中。商文化一系列遗址所出器物均体现出趋同的特征:即器形中饮食器逐渐占据主导、器身表面积扩大、纹饰日益丰富。这与之前夏文化遗址中的所见形态是截然不同的,昭示着商代已孕育出重视感官体验、主体意识觉醒的社会审美风尚。在这一集体审美视域之下,商礼的建构,也同期呈现出以人为礼仪中心,以情感为礼仪基点的新兴特质来,并对后世礼仪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本身便是人类文明活的裁体和存在方式,对任何一种城市文化的研究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史的历史进程.中国城市文化和其他任何一国的城市文化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体现,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在各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整合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显示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成就,并且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孙建中  王胜洲 《河北学刊》2004,24(5):205-208
中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的伦理问题 ,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转轨、法制建设滞后、企业伦理教育薄弱。因而 ,推进中国企业伦理进步 ,就必须构建完整的企业伦理制度和规范体系 ,树立良好的企业伦理观念 ,强化市场经济法制规范 ,注重企业家的人格塑造 ,吸收借鉴中国传统伦理精髓 ,从而实现中国企业伦理的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渔洋文化遗址位于古渡之旁 ,环境优越 ,适宜人类生活。从其所存的甲骨、陶器等文化遗存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 ,在商代 ,特别是殷商时期 ,它是一个平民聚居生活的普通聚落。  相似文献   

16.
王英 《兰州学刊》2014,(7):151-155
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水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创新思想的综合应用,水文化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创新发展,直接地决定于水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时代的水利实践。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创新发展史。水文化科技创新目标就是通过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将观念变路径,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为解决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构筑广泛的社会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问题讨论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又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其中既有中国模式将会改变世界、当中国统治世界如此中国震撼式的宏论,也有断言中国的崛起只是富强、而非文明的崛起的观点。面对众说纷纭的世界的中国观,重新认识与发现中国,已经不只是从经济数量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模式与发展道路,而是上升到文化、文明与精神诸层面来说明中国的当代巨变。因为文明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而文化则构成了文明社会的精髓,也是构成发展模式的核心所在。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富强的崛起,更不简单地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除了中国古老传统文明的资源,还融摄了现代人类诸多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其中更有马克思的伟大理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支撑中国模式背后的中国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表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因而寻求社会矛盾的根源、谋求社会的和谐都必须立足于生产关系。忽视这一点,无异于漠视或纵容社会矛盾的积累。而今中国社会之和谐文化的建构,不仅存在着现实可能性,而且也存在着限度。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个新提法。既然为新学科,自然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说明。从研究对象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以基本文化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向世界及其历史;从研究目的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话语的正本清源和话语权的拨乱反正,在逐步确立起传统文化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研究确立起社会历史本体论;从名称含义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探究历史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的历史源头;从思想资源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悠长而丰厚,它包括历史线索、个案范例和核心人物三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些,构成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