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存在于人体之内的物 (劳动力 )是一种特殊的物权客体。如果民法所保护的存在于人体之外的物 (有体物与自然力 )的权利可以称为民法之外物权 ,那末 ,人对其存在于人体之内的物 (劳动力 )的权利 ,就可称为经济法之内物权。创设经济法之内物权 ,是法律对人权的深入关怀 ,符合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经济法之内物权是经济法所需确认和保护的最基本的权利 ,它既可应用于微观经济法 ,也可应用于宏观经济法 ,这有利于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有利于全面保护人们劳动创造财富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促进中国变穷为富。  相似文献   

2.
论碳排放权的物权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物权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大气环境容量问题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诉求.传统物权客体选择机理以及既有权利类型的缺失,是碳排放权物权客体化的瓶颈.笔者从立法论的视角,论证了碳排放权的准物权属性,并提出准物权理论在划分自然资源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之间以及使用权人之间的利益、权利、义务的边界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迸一步明确和细化准物权理论,明确其属于他物权中一项独立的权利类型,并通过立法手段将准物权纳人物权法.  相似文献   

3.
船舶物权法律适用规则有规定在《海商法》与《国际私法》中两种立法模式。船舶物权法律适用规则有的国家采取统一制,有的国家采取分割制。中国立法应当将船舶物权的法律适用规定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并修改现有立法的相关规定,对船舶所有权、船舶优先权、船舶抵押权、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作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无权处分涉及到原所有权人、无权处分人以及第三人的三方法律关系,特别是在原所有权人与第三人的利益之间,法律应该站在哪一边,如何协调他们的矛盾与冲突,是法律应予以关注的焦点.善意取得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在审判实践中常陷于两难困惑.在对因无权处分所涉及的第三人进行保护之时,我国物权立法宜采用以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为基础以善意取得原则为补充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所有权转移中的物权法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物权行为存在三种不同立法体例、肯定或否定物权行为的两种理论,阐述且分析了实际生活中所有权转移的六种情况,指出:只要所有权发生转移,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物权行为;在动产或不动产交易中,否认为物权行为,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由此得出我国物权法应当采用物权行为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运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结合物权立法理论与实践,从物权强行性、物权法的程序法、物权立法模式、物权法与国有资产管理法关系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物权法律制度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用益物权在物权法中的地位——以土地用益物权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益物权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现代物权法的重要发展趋势 ,有些学者主张用益物权在物权中的“中心”地位的观点有待商榷 ,以土地不动产为例可以进一步论证完全物权 (所有权 )的地位才是物权的“中心”。在立法和实践中当务之急是整固土地所有权的控制力 ,即完善土地所有权的效力和实效。  相似文献   

8.
论物权救济模式的选择及其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权救济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把物权救济方式规定在物权编还是侵权责任编的问题,还涉及丰富的、深层次的法理。侵权责任取代物权请求权的模式,会导致物权的追及效力虚化,在出卖他人之物、拾得遗失物、漂流物场合都会面临着尴尬;占有制度会面临着二难境况;侵权责任取代物权请求权的方案,为了修补自身的漏洞不惜大面积地重新界定既有的民法概念、修正既有的民法制度及其理论,结果还是捉襟见肘。总之,它只有缺点,没有任何优点,应予弃之不用。我国民法通则的既有规定并非物权立法必须沿用的充分理由,物权请求权模式在解决个别问题时显现出来的局限性,同时也是侵权责任模式解决它们时的局限性。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继受法律及其学说的国度,继受国、变革国的传统、习惯往往是需要破除的,改变的。就是说,传统、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不是界定法律概念、确定法律模式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物权行为论     
当前,物权行为理论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1)概念上,登记或交付应为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法定的登记或交付方式是为对物权行为效力予以干预和评价,而法律行为成立采自由主义,所以登记或交付应为其生效要件。(2)性质上,物权行为应为独立的法律行为。物权行为中存在着独立的、客观的意思表示,故可以并应适用法律行为的一系列规则。(3)关于物权行为的有因性或无因性,本文主张物权行为应采有因性,这样才符合法律的公平正义观念。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有因性并存并不矛盾,物权行为无因性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可由公示公信原则代替,而公示公信原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并无实质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一、担保物权独立性之概述担保物权是为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本身作为“商品经济安全阀”的作用已被各国立法所重视。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对此制定和形成了大量的法律和判例,我国的担保物权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权的实现和资金的融通,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财产或权利上设定的,并以取得该财产或权利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定限物权。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是从属于主债权而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担保物权是以担保债权实现…  相似文献   

11.
管理劳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是生产性的、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中 ,管理劳动一方面是生产性 ,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 ,另一方面是为剥削而管理的劳动。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科学知识不形成价值 ,它必须与劳动者的劳动结合起来 ,作为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可以形成价值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倍加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交易安全,但物权法保护交易安全的同时应有利于意思自治原则的发挥。传统物权法过分追求交易安全,强调限制意思自治,违背物权法作为私法的根本属性。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物权法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效率价值、自由价值、安全价值。网络时代物权法价值应该以自由和效率为基本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物权法定主义立法模式向意思主义并注重效率的立法模式转变。意思自治应是网络时代物权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物权法应以意思自由为基础,更加注重效率和安全,从而构建安全高效的物权法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典型劳动者大量涌现,加强对其法律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对于非典型劳动者作了一些反应.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为此.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进一步调整劳动者的概念,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实现劳动基准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在劳动司法实践中,要明确和统一劳动者主体身份的司法判断标准,实现司法判断方法的目的化和实质化。  相似文献   

14.
土地权利立法是中国物权立法的重要内容,物权法对其如何规定则涉及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权利立法必须以物权立法的价值为指导,以平等独立的现代物权理论为支撑,以公私法相互交融为方法。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应以生存利益高于一切来决定土地利用权利制度的取舍,以现代民主的要求来构建土地所有权的运行机制。据此,独具中国特色的土地权利制度就能够形成。  相似文献   

15.
所有权的立法模式是物权法立法中的重要问题。第一种观点主张根据所有权标的的不同,将所有权区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根据所有权主体的不同,对所有权进行类型化的区分,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第三种观点认为,所有权的类型化区分和平等保护相结合。笔者认为,根据平等保护的差别性原则,应该侧重保护私人所有权,因为私人所有权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林权作为一种不动产物权,应当依法进行登记,否则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就无法得到正当保护。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关于林权登记的立法并不完善。对当前我国关于林权登记的立法条款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剖析了我国当前的林权登记立法模式;指出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林权登记条款的不足,并就我国林权登记立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林业行政部门登记林权仍是权宜之计,应当出台林权登记办法,以规范林权登记行为。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法权利体系包括外部法权利体系和内部法权利体系。我国现行企业法偏重规范企业的外部行为 ,对内部关系的调整则较为薄弱。为此 ,企业法要着力于对企业内部法权利体系进行构建 ,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二次契约”(协作关系契约 )制度 ,使企业法成为调整企业内部自发形成的关系的法律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参加者协同生产创造剩余 ,并相应地分享剩余的权益 ,以促进企业普遍持久地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国家所有权制度浅析——经济学观点的引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所有权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由于国家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性 ,国家所有权也体现出不同于物权的特殊之处。从经济学的假定及观点出发对国家所有权主体的经济人及政治人特性、国家所有权客体的效用实现、国家所有权保护中对外部侵害与内部控制的防范等问题的研究 ,表明国家所有权的制度设置应采取民商法与经济法并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物权效力不具有立法和司法上的价值,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分析解释而已。但这种解释有违立法和司法的基本逻辑,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因而不应继续沿用物权效力的概念。此外,探讨了物权请求权的名称、性质及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并与其他私法性救济请求权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探讨公有企业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 ,必须解决好有关的方法论 ,坚持以生产条件分配的分析为前提 ,坚持从生产资料使用权的角度 ,对一般经济条件予以重新概括 ,具体把握劳动者与公有企业生产资料使用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