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氏经·庄公六年》中有"齐人来归卫俘"句,其中的"俘"究竟如何理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辞书研究》载张双棣同志的《论假借》一文断定"俘"是"宝"的临时假借字.他说:"'俘'的本义是俘虏,假借为'宝'.""《左传》中的'归卫'俘',如果不知道'俘'是'宝'的假借字,就不好理解杜预的注,为什么'宝物'叫'俘'呢?知道了'俘'是'宝'的假借字,那就好懂了."并称:"这种假借,是属于临时借用."(原文较长,恕不全引.)此说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冯君实同志的《鄂伦春族探源》一文,在说到"鄂伦春"一名的源流时,这样写道:"关于'鄂伦春'一名的出现,始于清初,但与鄂伦春对音的族名的出现还要早些.明人编《辽东志》引《东戍见闻录》记:'北抵黑龙江曰江夷.……江夷之外,曰阿哈娄得'.这里的江夷疑指赫哲族,阿哈娄得当为鄂伦的对音.《圣武述略》记清统一索伦部过程中,天命元年(1616年)'招抚诺罗路'.天  相似文献   

3.
好"诗"与坏"译"--评Kenneth Rexrot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饯钟书在诗歌翻译评论中曾提到好"诗"与坏"译"这一现象.他说"好'诗'是指一个译本以诗而论,也许不失为好'诗'.但是,从原诗的复制角度来说,它又终不免是坏'译'."本文以美国现代诗人Kenneth Rexror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为例,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以探讨"好'诗'坏'译'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上海《中学生杂志》第五十一期刊登了张春桥的题为《济南》的一篇文章.张春桥站在日寇的反动立场上,以介绍济南市的地理、名胜为名,大肆吹嘘当时的济南"一切都变了","渐渐地好起来了",在"突飞猛进",而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同日本帝国主义"共存共荣"的结果,他说:"但是,我希望你不要惊奇说,这里的经济权大都操在日本帝国手里,那是一种胡说,我们只有在'共存共荣'下才能够互相提携才能够把济南建筑起来,济南现在不都是日货吗?这便是'共存共荣'的结果.日本军队的忠魂碑不是建立在济南么?"事实证明,张春桥早在三十年代,就无耻吹捧日本帝国主义,赞扬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痛斥冒充"人民之友"的民粹派时指出:"任何一个坏蛋都喜欢穿上'红'农服."(《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8页)无数事实证明,无产阶级对于穿着"红"衣服的坏蛋特别需要加以警惕.看过电影《创业》的同志都会感觉到,那个挂着"共产党员"和"副指挥"牌子的冯超,就是一个典型的穿着"红"衣服的坏蛋.他的丑恶表演使我们大开眼界.穿"红"衣服的坏蛋,之所以特别需要警惕,是因为这类坏蛋惯于接过革命口号,来破坏革命事业.这是冯超施用的一个十分阴脸的反革命策略,也是一切阴谋家惯用的反革命策略.在围绕"土豆"问题所展开的那场戏里,冯超阴险狡诈的嘴脸暴露得再充分不过了.本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被看作是西部电影的见证和代表,电影《归来》和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之间的细微差别,探讨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在张艺谋诸多的电影中隐含着伦理线索,说明他的多部影片试图探索和揭示心灵深处的隐秘内核,这既是他的心理内核,也是影片中某些主人公言行的基础.张艺谋以小见大,淡化了影片中更宏大的背景,通过伦理关系展示个人内心的期望,但没有提供一种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方法和前景,这就产生一种伦理如此,伦理何为的迷茫.  相似文献   

7.
前一阵子,日本电影《望乡》突然停映,所以如此,据说是因为影片中有些"不雅"的镜头,产生了副作用云云.那部电影我也看过,看时也并没有萌生过什么"邪念".明明是一部主题十分严肃,而且又有暴露和批判旧世界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惊慌失措,甚至要让它关"禁闭"呢?我想了很久,还是百思而莫解.后来请教一位老前辈,他的回答却很简单:余毒余悸,兼而有之;并建议我再去翻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果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清白"的伟大措  相似文献   

8.
鄜畤所在考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文公"东猎",迁居于"汧谓之间".在这里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畴,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彼淮夷'之?."《毛诗》"泌"作"毖","?"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①"王氏此言未必符合许慎的初衷,但《说文》误以经类中的假借义、引申义证以字之本义则是事实.《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相较,或字同释义同,或字同释义异,或字异释义同,或字异释义异.研究《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的同与异,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意是颇有益处的,兹略考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献辞》每当读到许广平同志这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献词时,我很自然地记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话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在想,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鲁迅这段话,正是他毕生战斗  相似文献   

11.
谁是还乡团?     
"四人帮"惯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电影《反击》便是他们的这种杰作之一.野心家,反革命被打扮成英雄;革命干部、工人、贫下中农被丑化得不象样子.尤其是韩凌的形象被抹得黑而又黑,直到把还乡团的帽子也给他戴上.提起还乡团,贫下中农无不切齿痛恨,他们的累累罪行,笔笔血债,革命人民记忆犹新."四人帮"明白,只要把这顶帽子扣上,打倒,搞臭甚至杀头问罪都有了理由.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脱政治经济学教师讲解绝对贫穷化问题时的苦恼,蒋学模同志在《谈谈无产阶级绝对贫穷化问题》(复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的文章中,追根溯源,指出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出相对贫穷化和绝对贫穷化这两个范畴";列宁虽然谈到这两个范畴,但"在'绝对的恶化'的前面,加上了'有时是'这样的副词限制着,"就不是作为规律来看待的.言下之意,这一问题大可不必纠缠.无奈《资本论》上明明写着:"不管工人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对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一节中大量引用的工  相似文献   

1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78年第1期登出了鲁迅的两篇佚文,为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陈福康同志提出不同看法,"疑《'夜来香'》之为'鲁迅佚文'".我认为《"夜来香"》应是鲁迅佚文.首先,《"夜来香"》的内容,是和鲁迅的思想完全一致的.《"夜来香"》一文抨击了上海十里洋场"无线电播音"、"精采播音情报"的糜烂"肉麻",腐朽没落,在鲁迅的其它杂文如《偶感》、《奇怪》、《知了世界》、《阿金》等文中也有同样的揭露.如《偶感》中就愤慨地指出:"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  相似文献   

14.
"作·名1/'之'·名2"与"为·名1/'之'·名2"结构可以为双宾结构,也可以为单宾结构,这要视动词"作"、"为"的不同义项而定;先秦及后世文献中的"为·名1/'之'·名2"结构与《尚书》"作·名1/'之'·名2"结构一脉相承,在《左传》及其以后的文献典籍中动词"为"基本上替代了动词"作"作为双宾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导演张杨已融入主流电影行列。他的电影创作遵循非常宽泛的艺术理念———艺术与商业并重。分析他所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三部影片共同的叙事和表意旨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这是小制作电影个性鲜明且颇有韵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观点·声音     
傅聪:郎朗才华横溢希望不要因"做戏"而废钢琴家傅聪为即将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接受了记者访问。在谈及郎朗时,傅聪强调:"我非常欣赏他的才能,100年也不见得出一个这样的人。"他甚至认为郎朗"天生的技术才能"远超当年的自己。但他也坦言:"有些'趣味'在艺术上很重要,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情。我只是希望他不要做那么多'戏',而走向更高的境界。"傅聪在谈到"境界"时指出:"'比赛文化'(钢琴比赛)不是文化,事实上是'反文化'。把音乐变成竞技不是对待学问的态度,是恶性循环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曝光的一份"2014年度十大最具价值演员排行榜"显示,在2014年影视作品数量、总片酬及演员曝光率三方数据的综合排名中,邓超以94.5%的指数一跃而上,位居榜首,被媒体誉为"男神"。不过,对于"男神"的称号,邓超却说:"这得感谢我大学毕业时那‘当头一棍'。"邓超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读书时,迷恋上了舞台剧。大二下学期,他参演了《黄沙下面是沃土》中的反派男一号,后来这部话剧在央视八套播出。大三时,他又主演了话剧《翠花,上酸  相似文献   

18.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代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在历史上究竟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四人帮"及其御用写作班子罗思鼎却用反动的实用主义观点来看待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在其炮制的《评〈吕氏春秋〉》的黑文中,把《吕氏春秋》所讲的"五德终始"说,看作是"反映了儒家极右派——思孟学派的特点".他们说:"五德终始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变化的结果是退回到古代奴隶社会中去".罗思鼎以此证明《吕氏春秋》"实际上是用'杂家'的面目来掩盖极右的儒家本质.这是一种以折衷主义面目出现的反  相似文献   

19.
<正>太入"戏"妻子离去1959年,高仓健与歌星江利智惠美结婚。婚后,他们恩爱有加,可好景不长,高仓健遭遇了事业上的失意。此后,怀孕的江利智惠美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妊娠中毒症。流产后,医生建议最好别再生育,这让一直想要孩子的高仓健痛苦不已,他开始把全部的身心寄托在电影拍摄上。1965年,电影《网走番外地》让高仓健成为全民偶像。很多人开始排队看他的电影,甚至模仿他在电影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开始,到192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萌生期,主要倾向是追求赢利。这一时期论者们认为电影的优点在于逼真,并在电影摄制的实践中学会了一些电影技法。自1930年罗明佑的《故都春梦》上映,至1940年代末,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二时期,政治角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成长起一批有成绩的导演与演员,电影的技法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并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在国难深重的形势下,左翼力量在电影界相当活跃。从1950年代到1976年,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三时期,与话剧拉开距离的电影理论,在民族化浪潮中又向中国戏曲靠拢。而在政治的强势作用下,1930年代文艺,从1950年代初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到最终被批为黑线。1976年至世纪末是中国电影史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从1976年到1983年,电影中的虚假现象遭到观众普遍的批评,求艺术手段之新、淡化戏剧性与对民族历程的反思这三点,成为这一阶段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向。从1984年到1987年,是探索片强劲崛起并迅速退潮的阶段;从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