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有诸多同仁开始注意到了1871—1971年资本主义史研究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粗浅之见,供讨论。一、如何看待19世纪最后30年的经济、政治形势问题。在现行教材和教学中,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与19世纪前半期相比,认为19世纪最后30年是资本主义经济上走向衰落,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资本主义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中的下降线;二是近年来,为了突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在分析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果时,把19世纪最后30年的资本主义说成是经济上高度繁荣、政治上充分民主的时期。我认为这两种论断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
纺织业曾经是意大利的城市主体产业,在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支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繁荣的文化。16世纪以后,意大利纺织业出现了明显的衰落,一方面,经济的萎缩使城市的产业和商业资本流向农村,经营商品化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意大利也从以前靠进口生丝的丝绸加工业中心转变为种桑、养蚕出口生丝的欧洲原材料基地;另一方面,也兴起了一些原来微不足道的新兴产业,意大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了艰难的经济转型,这种工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经济构型,在欧洲国家的竞争中不具有任何优势,意大利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衰落也就很自然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农村经济走向全面衰落。学术界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诸如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冲击、国内封建半封建的剥削、自然灾害连年频发和兵患匪患严重等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对学制转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副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清政府对学制的改革造成了农村人才流失、文化断层、金融枯竭等一系列现象,阻断了近代农村的现代化,加速农村走向了全面衰落。  相似文献   

4.
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大胜利,阔步迈入21世纪,再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关键。本文认为,首先应当明确这样几个问题:判断一个理论体系是否形成应该有个标准;特色理论已经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特色理论的科学体系应如何表述;9条与16章的关系;怎样全面把握特色理论的科学体系;特色理论及其科学体系还要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景德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史,不仅是经济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行帮组织整合与城市社会秩序形成过程的历史。在清代景德镇社会中,行帮组织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绝大部分公共事务都被行帮组织控制,而且官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亦多借助行帮力量。行帮组织构成了景德镇的城市经济组织和社会控制的特征,制约了城市变迁的方向和轨道。行帮全面控制景德镇瓷业经济发展的时候,既是景德镇瓷业经济的繁盛时期,也是景德镇传统瓷业经济注定要走向衰落之时。  相似文献   

6.
以一个新的视角即20世纪中国历史主题与文学思潮衍变为主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寻求中国20世纪文学的宏观规律。作者认为文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上一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跌落与传统文学走向没落;第一个30年——革命的主题扩展与文学的自觉认同;第二个30年——革命主题的变调与文学的被迫极端化;第三个30年——经济主题的膨胀与文学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农业生产中,雇佣制大农场占据主导地位,小家庭农场处于附属地位。雇佣制大农场制度的兴盛,与当时经济形势,土地过于集中的大地产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形势改变、大地产制的衰落,雇佣制大农场逐渐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经济曾经长期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然而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呈日渐衰落趋势,这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经济衰落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即1919到1939年在一定意义上是个值得注意的时期。它以高失业率、保护主义,多种汇率制,对外贸易衰落,经济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急剧动荡为标志,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对英国“衰落”问题的研究较少,著名的历史学家鲁宾斯坦甚至认为,“20世…  相似文献   

9.
汉江流域的经济繁荣及其衰落,是清代经济史上一个颇为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对清中叶汉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具体内容和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作者认为,导致这一地区的经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使其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英国14—16世纪的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解体而衰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村手工业品市场不断扩大,农村雇佣劳动者也日益增多。因此,乡村中的商品经济逐渐成长。正是在此基础之上,英国的封建经济结构才得以在乡村顺利地实现了转变,由此推动英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东中部的城市也遭到严重破坏而普遍出现衰落。抗日战争却使大量东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向西南地区汇聚,由此促进了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与空间分布的变化。此一时期,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发展类型也随之而发生变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为支撑中国坚持全面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地。  相似文献   

12.
约翰·特拉塞尔是17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古文物研究者、律师和政治活动家.作为温切斯特的市民,他根据所见所闻,用诗歌的文学体裁撰写了关于温切斯特的历史著述.在著述里,他认为,温切斯特在内战爆发之前已经走向衰落,而内战则加重了它的衰落.他的著述充满了悲观的基调,在他看来,内战给温切斯特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内战对温切斯特的影响是消极的.约翰·特拉塞尔对温切斯特的研究为英国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温切斯特的记载是较为客观的,为后人提供了温切斯特重要时期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温切斯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试论殷人源于古羌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殷人源于古羌人普学旺殷商是公元前16世纪由般人建立的一个奴隶制国家,是我国历史上自夏朝之后的第二个朝代。当时农业较为发达,能用多种谷类酿酒;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早期城市,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  相似文献   

14.
经尼德兰革命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波恩格斯称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在世界上首先取得海上霸权,大规模的海外掠夺完成了其资本积累,造成了17世纪荷兰经济的繁荣。当18世纪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形成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候,荷兰这个靠海上转运起飞的资本主义国家终因缺乏国内工业的雄厚基础而迅速走向衰落,以至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视野中的藏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曾充满活力,显示出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但在15世纪以后,随着宗教向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藏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本文对藏族文化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这种文化的优缺点,认为应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积极寻求与现代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可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算起,公元前21世纪进入夏后启奴隶制王位世袭时代,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数量和交换区域扩大。秦汉至明初,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不断兴盛,明初至清末,政治上动乱、剧变,从而缺乏进一步进行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的先决条件,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论中世纪威尼斯经济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尼斯是意大利中世纪著名城市共和国,其经济在中世纪经历过繁荣期。本文认为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政府的扶植和保护、政治局面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本文还论述了威尼斯经济繁荣的表现、途径,划分了其经济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论章句与章句之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作者认为,章句作为一种注疏体裁,出现于春秋末期;而章句之学作为一门学术,则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章句之学在两汉时期兴盛一时,与实行文化专制与学术禁锢的皇帝的鼓励、支持有关,也与经学各派维持与扩充自身势力的需要有关。章句与师法、家法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等于师法、家法本身;章句也不是今文经学派所专有。章句之学后来渐至繁琐,遭到诟病,并最终走向衰落,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封闭的学术体系,而且在于它的注解方式对于阐发义理存在先天性缺陷。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美国实体经济相对衰落引起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调整。这场危机要经过四个阶段,有两种走向。究竞走向何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宏观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20.
1900—1930年芜湖对外贸易实际值一直增长,直到1931年后才开始急剧下滑。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业过度繁荣,导致工业投资过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近代工业化进程迟滞,在全国处于末流。20世纪30年代,芜湖随着商业尤其是米业的衰败而衰败。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但芜湖及安徽经济的发展却违背了这一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近代工业化却因商业的过度发展,始终扮演着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角色,未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近代工业,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