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处》选自《世说新语》“自新”门,全文仅190字,不仅用语精当,文学趣味隽永,且记事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文章开头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仅用四个字就勾画出他性格的两面性.“凶强”即凶暴强横,指他性格强悍的一面;“侠气”即侠义气,不仅指好斗争,更有讲义气,肯救人急难,说到做到的性格的另一面.然在杀虎斩蛟前,主要表现为“凶强”,故“为乡里所患”.下文杀虎斩蛟、改过自新则与“侠气”密不可分.与之相比,《晋书》(1975年中华书局版)周处传写他“为州曲所患”的原因却用了十七个字:“膂力绝人,  相似文献   

2.
所谓复语,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连用,也指由同义词连用构成的语言形式。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于同义复用的误解”。现行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对复语的注释也多有错误之处。这里,我们拟就《语文》课本中的五则复语误释,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并皆:初中第二册《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课本注:“[并]两者(蛟和虎)。”此注显然大误。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自新门》载晋周处翦除义兴之虎、蛟而改过向善一事,其中有“山中有邅迹虎”一语,而“邅迹”一词,历来未得其解而存疑。 查各本此处之注,或质言“意义不详”;或转引刘孝标引《孔氏志怪》云:“义兴有邪足虎”而疑“邅迹”即“邪〈斜〉足”,并云“邅 ”有迟回难行之意;或引《晋书·周处传》释作“白额虎”;或谓“邅迹虎即有斑纹的老虎”。  相似文献   

4.
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1)“为乡里所患”,课本注释和教参译文都讲成“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把“为”看作介词,当“被”讲;把“乡里”作为“为”引进的主动者;把“所患”当作动同性词语,“所”作动同“患”的助词。  相似文献   

5.
《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共七十回,结子一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为清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其书内容虽然反动,但语言很有特色。全书除用“着”“把”、“为……所”、“受……所”等表被动外,主要用“被”和“吃”构成被动句式.而其中用“吃”表被动的竟在280次以上,远远超过《水浒全传》。众多的“吃”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西游记》为吴承恩所著提出质疑,并依据宋元之际陕西的全真教密史。提出祖本〈西游记(平话)》其实是道教文学奇葩。而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即闫希言师徒,他们应是今本《西游记》的最终定稿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证《说文解字》有三种主要的声训方式,即所释之字与被释之字实际上是异体字,不是同源词;第二类是同源词为训,采取“A,B也”这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在释义里饱含着语源性义素。文章举《说文解字》言部字为例来说明这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由于穆旦是一个极少谈论自己的人 ,他一生中不少阶段往往被遮蔽 ,而他的文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这种遮蔽。这些文章从他的幼年一直到晚年 ,共有五种。这些文章被研究者所忽略 ,同时被忽略的还有穆旦经历中一个非常重要时期 ,即 1 946~ 1 947年间的《新报》时期  相似文献   

9.
每当翻开《北极星》这本散文集,我总是被这样一些篇目所吸引:《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这是一组回忆四十年代延安生活的文章。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重大事件,不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没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场面;作者只是撷取延安生活中一些极平常的断片,题材都很小。可是,正是通过这些小题材,真实地再现了延安精神。一辆纺车,三、两个同志的种菜劳动,反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生产运动。人  相似文献   

10.
(一) 西晋永嘉大乱,晋室南渡,各外族统治者相继入主中原,我国北方陷入了一片大混乱之中。他们相互攻杀,连年混战,使我国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遭受着被蹂躏摧残的痛苦而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晋书·石季龙载纪上》载后赵主羯人石季龙(即石虎)“前后所杀甚众,至於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尟有遗类”。《魏书·铁弗刘虎传》载夏主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性骄虐,视民如草芥。蒸土以筑都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所造兵器,匠呈必死,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即斩铠匠,凡杀工匠数千人”,种种暴行,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东晋朝廷绝大部  相似文献   

11.
《崇文总目》记载《述异记》及《文章缘起》为南朝(齐、梁时期)任昉所著。清代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今本《述异记》及《文章缘起》为后人伪托任昉之名所作。有学者认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提出的疑伪之说不足为信。今本《文章缘起》虽然对文体辨析有烦琐可议之处,在某些条文上有被后人羼入的可能,但在没有新材料发现的情况下,不可轻易判定今本《文章缘起》为伪作。  相似文献   

12.
黄帝炎帝为中华民族之始祖,但以黄帝为大宗,炎帝一系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文化史上之地位为黄帝一系所掩,以《尚书》论,《周书》以《周诰》为主,属于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天元黾),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未为人所注意,其实以上两篇属于炎帝体系。《洪范》为“申”职司天之书,而《吕刑》为“吕职”司地之书。“以社以方”之社即“圜丘”祭天,“方”即“方坛”祭地,亦即“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即“申”(神)、“黎”即“吕”(旅)。本文所论述炎帝一系史实,而多引原文,加以己见,以明究竟。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除编辑创作了《三言》外,还编辑创作了另一部为世罕见的小说集——《三教偶拈》。《三教偶拈》合三种小说而成:《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和《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三教偶拈》原本在中国大陆早已亡佚,很少有人见到。原本现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纪堂文库。原书中《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的“旌”误刻为“旗”字。对《三教偶拈》,前人很少著录研究。对《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却早有著录,董康在《书舶庸谭》卷一著为:“王阳明出身靖乱录,三卷,墨憨斋”;1932年,容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一篇真切感人的好文章。原载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四日《人民日报》,在选入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木时,作了改动。但是标题的省略号却没有删去,这是一个不足。翻一下手边的几份报纸,类似情况也不少。〔例如〕 1.《在“梦幻工厂”里……》 80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2.《为了孩子……》 80年6月2日《人民日报》 3.《秋白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你……》 80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4.《一位工程师被撞伤以后……》  相似文献   

15.
一、《陈书·袁宪传》:“大同八年 ,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诏下国学 ,宣制旨义。宪时年十四 ,被召为国子《正言》生……在学一岁……寻举高第。以贵公子选尚南沙公主 ,即梁简文之女也。 ·大 ·同 ·元 ·年 ,释褐秘书郎……(开皇 )十八年卒 ,时年七十。”《南史》所载亦同。按 :此处之“大同元年”有误。应为“中大同元年”。袁宪于大同八年 ( 54 2年 )时为十四岁 (以卒年证之 ,此处所记大同八年为十四岁不误 ) ,则大同元年 ( 535年 )为七岁 (实为六周岁 )。七岁孩童即尚公主 ,并释褐秘书郎 ,于理不合。又 :以行文顺序窥之 ,叙大同元年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从“人被抛到世界上”的角度切入,阐释小说《呼啸山庄》的外围结构(叙事结构)所反射的被放逐者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在现实社会中,中心对边缘有一种本能的拒斥,边缘人受到中心权威的无尽压制,边缘人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在反抗中,他们既颠覆中心又分裂自身。  相似文献   

17.
以美比美(上续本刊81年第4期)长吉作诗,颂美人事物,善用正衬法。《李凭箜篌引》赞美李凭箜篌乐艺精湛入神,云“梦入神山教神妪。”以《搜神记》所记箜篌能手成夫人和李凭箜篌技艺比美,正衬李凭乐艺的神妙高超。外集《听颖师琴歌》在形容颖师琴声之美以后,有云:“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前句写周处长桥赴水,挟剑与  相似文献   

18.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的一个范畴,《辞海》上的定义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物质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全集》第2卷第82页)……从生理方面说,人的意识是以具有第二信号系统为特征的,它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人们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2,22(6):55-58
历史上东原即山东东平。从《三国演义》多种明刊本署名等情况看 ,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即山东东平人 ;《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有多处内证共同表明其作者罗贯中为“东原”人 ,而非“太原人”。近百年来被抬得很高的“太原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