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掀起编练新军的热潮,地处西北一隅的新疆编练成暂编陆军第35协和伊犁混成协两支新式陆军。新疆新车编练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掣肘性因素,成军历程曲折繁杂。新疆编练新军成效显著,其内部机制展现其现代化特征,成为清末新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新疆新军编练对于辛亥新疆时局影响至深且巨。  相似文献   

2.
刘莹 《理论界》2012,(4):112-115
新军作为晚清政府仿照西方编练的一支近代化军队,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成为推翻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随后在社会动荡中沦为军阀割据的工具,一步步走向衰亡。新军的兴衰演变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军事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家体制的改革相一致;必须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3.
王建华 《江海学刊》2004,(5):145-149
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开启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进程。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 ,清政府大量购买德国武器 ,聘用德籍教习 ,并按照德国军制编练新军。在德国的帮助下 ,清军无论在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和教育 ,以及军事体制上都有了相应的改观 ,使晚清的军事力量逐步摆脱了落后状态 ,步入现代化之路。德国对中国早期的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建陆军,亦即1895年清政府令袁世凯在天津南70里处小站编练的新军。对于新建陆军的研究,史学界发表专论甚少,已发表的专论所提出的见解,亦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本文拟对新建陆军研究中的二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员,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最先尝试,1867年左宗棠、沈葆祯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创办了一系列海军、陆军学堂。八国联军隆隆的炮声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慑,它痛定思痛,决心编练新军,为此正式废止武举制度,并在各省广设各种军事学堂。20世纪初的十年是普练新军、广设学堂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以袁世凯所创的军事学堂最为突出,1902年创办保定参谋学堂、保定武备学堂、保定测绘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3年创办北洋(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05年创办军械学堂、马…  相似文献   

6.
正一、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开办始末甲午战争后,军事上的惨败使清政府认识到编练新军、兴办新型军事学堂、培养基层军事骨干力量的重要性。1904年,仿照日本军事教育体制,练兵处奏定《陆军学堂办法》,对全国军事学堂作了整体规划,拟分为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四等依次开办,均称为"正课学堂"。同时,相继开办在职培训的短期学堂和速成武备学堂,以解决新军急需的官佐问题。但造就高素质的军事人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艰难历程中,张之洞大力推进各项军事改革,成为地方督抚西法练兵的楷模。张之洞由改造山西旧军到组建广胜军,逐渐由一介清流而历练为"知兵"大员。张之洞创练自强军,在饷章制度、新军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积极效法西方。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整军经武励精图治,将湖北新军编练成为规模仅次于北洋新军的一支现代化的劲旅。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对清末军事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甲午战争后,编练"新军"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但如何才能建成一支"新军"呢?"新军"的最早编练者之一胡燏棻称:"今欲创练新军,宜通饬各省,一律改练近年新出之西法。"~([1](卷21P1117))袁世凯受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龢、荣禄举荐(李、荣二人还是督办军务处大臣),全权负责"练洋队"一事,他认为:"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似必  相似文献   

9.
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军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以后仿照西方军制编练的近代化陆军。新军军制是与清代传统的八旗、绿营、勇营军制截然不同的具有资本主义特点的军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革中变化较大,影响较深的一个方面,而军官制度又是新军军制中的主要内容。新军官制的建立,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894年冬到1904年底是新军官制的酝酿阶段:从1904年底到辛亥革命止,是新军官制的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新军差异与南北军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王朝覆亡前10年编练新军,意欲挽救危局。但由于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诸种情势的不同,造成了南北新军建立时间、装备训练、官兵成份、控制防范、思想倾向、政治态度、与帝国主义的联系等等方面的差异,使之在辛亥革命期间作了截然相反的表演,南方新军从左的方面、北洋新军从右的方面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此后,北洋新军作为北洋军阀统治的支柱伴随北洋政府走完全部历程,南方新军随着一些革命党人的蜕变而衍化成割据一方的军阀武装。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末社会变革中,袁世凯曾先后提出了乙未条陈、丁酉说帖、辛丑奏议等三个方案。作为清政府社会变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和重要实施者,他在政治方面积极推行司法改良,引领预备立宪;经济方面支持民间自由设立工厂,保护和奖励各种实业;军事方面编练新军;文化教育方面办新学,废科举;社会方面创设了巡警制。袁世凯之所以主张并实施变革,主要是出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对朝廷的忠心,以及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和过人的胆识。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清末新军的策反,他们的宣传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开性特征.清政府对新军失控固然有江河日下的客观外在原因,不过,如此公开化的宣传革命之现状,其自身举措方面的失当之处亦十分突出:一是中央政府的无能;二是清政府心态过急;三是对清末新军的控制较为宽松;四是相对弱化了旗兵建设.  相似文献   

13.
100年前的武昌起义在开风气之先的内陆省份湖北发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政改革措施不当所导致的财政危机,即在短期内将过多的财力投到编练新军上面,同时又道德化地快速禁烟,使地方财政失去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导致湖北财政陷入严重危机.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依靠湖北地方政府财力支撑的湖北新军军费投入的削减则助长了新军士兵的不满,促成了武昌起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振兴实业”夭折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叶,正当李鸿章的北洋势力经甲午战败的沉重打击,其赫赫声威大见衰落之际,洋务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主持了“湖北新政”,以振兴实业、编练新军、举办文教设施,耸动朝野视听,造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格局。其中,振兴实业又是这个“新政”的基础。在张之洞主持下,湖北出现了一批官办近代企业,主要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和各省区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中,除了依靠袁世凯督编的北洋新军外,还依靠了一支重新整编的反动军队——巡防队。巡防队的建立是清政府最后一次军事制度改革,是仿照西方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建立新式陆军的副产品。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虽然对新军有所研究,但对巡防队却很少涉及。实际上,不论从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反革命作用,还是从西方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在中国普及方面的地位来讲,都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治国 《兰州学刊》2009,(3):223-226
民国初年的京津保兵变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兵变是清末新军编练过程中官兵矛盾的体现,此为兵变的远因。其次,兵变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对立的结果,此为兵变的近因。对于袁世凯而言,其在迁都问题上有更多的转圜余地,以兵变来抗拒南下反而太着痕迹。袁世凯虽不必承担发动兵变的全部责任,但其处理兵变采取的是放任手段,因而造成兵变的范围扩大,对此袁世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变兵处理不当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骄兵干政、恃武逞强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京津保兵变只不过是随后各种兵变的先声而已。  相似文献   

17.
清季直隶练军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同治初年,清政府在直隶绿营中挑选精壮士兵,仿照湘淮勇营营制,编练“直隶练军”。随即各省也陆续仿行,“练军”遍及全国,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急剧变化的近代中国社会,练军的出现与衰落与晚清政局和近代中国军制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拟对直隶练军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在束伍理念、长夫制度、厚饷练兵、制定训练日行时间表这几个方面都对湘淮勇营有所继承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创造性的变革.但是,他却未能如曾国藩一般重视军队精神教育——尤其是对将领品性为人的规束,反而承袭李鸿章宽纵部下私欲以固结笼络的手段.此举败坏了军队风气,致使新军成为无精神信念支撑的光鲜躯壳.故而该阶段的军队近代化对其后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20.
一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满洲皇族为了要巩固垂危的封建统治权力,将全国新军整编为常备陆军,编成三十六镇,北京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企图借新军兵力,把八旗绿营、巡防营等窳败腐化的旧军裁汰,重新建立武装力量,镇压国内革命。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和堕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的本质,已经明显地暴露在人民面前。人民再也不能继续容忍清廷的残暴统治,因而推翻清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使中国革命的形势,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