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工可以充当老人颐养院、老人与老人家庭之间的“润滑剂”,通过个案、访谈、动员老人的社会资源等方式,给予老人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与协助,让他们在药水弥漫的医院、养老机构里面嗅到温馨的人文关怀气息,从而能够安心地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2.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州白云区某老人院,由于两成子女很少去看望入院老人,该老人院近日规定,老人入住时子女将与老人院签订“亲情协议”,协议规定老人子女每月必须探望老人,每星期必须通电话。有家属表示,将亲情量化是形式主义,而且多此一举,难以执行。也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如果强制执行合同,将使老人与家属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与年轻人相比,老人更需要伴友,它与子女一样能慰藉老人的心灵。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伙伴危机”正日益逼近老人,不少老人缺少或正在缺失伙伴。关注老人伙伴危机这一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4.
收藏健康     
长城 《老年世界》2007,(20):37-37
曾经与一位搞收藏的老人交谈.问起老人搞收藏的目的,老人毫不含糊地回答:“搞收藏,买健康。”收藏与健康,从这位老人口里说出来,那么自然贴切。  相似文献   

5.
佚名 《老年世界》2011,(6):15-15
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这个心理转变的过程中,有的老人性格变得比以往更加暴躁,常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与入争吵不休。老人的亲属和老人自己要了解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才能减少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专家指出,老人的怒火背后,有以下几个心理层面的“易燃点”。  相似文献   

6.
宋绍武 《老年世界》2011,(11):16-16
俗话说:养儿防老。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裂变,那种三代同堂传统的中国大家庭在大都市里早已鲜见。有的子女立业后另觅新居,尤其是年轻人,不习惯与老人住在一起;还有的异地创业或举家移民,照顾老人力不从心,鞭长莫及。都市独居的老人处境孤寂,有些老人相依为伴,或求助于邻居,或请保姆。即使与儿女同住,虽近在咫尺,可孝心却遥不可及。因此不少经济能力和身体状况尚可的老人投资“买”孝。  相似文献   

7.
刚到青岛恒星老年公寓时,我和大家都还不认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老人。在与老人们沟通熟悉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老人们的兴趣爱好、擅长事项等,结果发现其中不乏多才多艺的老人,公寓就像是一座老年大学,老人们在这里尽情追求和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但是,老人们虽然有爱好、有特长,却没有一个让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空间,大多数老人只能是孤芳自赏。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为了给老人们搭起一座沟通、互助的桥梁,我设计了一套工作方案加以推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2,(5):44-44
作为浙江省舟山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试点区,定海区于2011年6月开始对全区60周岁(含)以上且户籍与居住地均在本区的老人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此次评估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59910名老人中,与配偶同住的最多,占52.5%,其次是与子女或亲友同住,占37.1%,10.4%老年人为独居老人和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  相似文献   

9.
某老人,86岁,丧偶,身体健康,有三个儿女,目前与三儿子居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均在外打工,仅农忙及逢年过节时回家,留下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孙子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年迈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场景逐渐增多,原因大多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出发,赡养老人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老人通过起诉的方式,即使能够得到赡养费,也必然会与子女形成矛盾,甚至给晚年生活带来更多无奈。调查发现,子女拒绝赡养的诱因主要有四种:老人再婚、老人偏心、签订了赡养协议、老人未尽义务……那么,如何预防赡养纠纷的发生,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呢?  相似文献   

11.
“12349”服务热线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老人、老人家属、相关医疗机构和中心等多方同时通话,形成一条居家老人专属的安全服务平台在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里,老人敝啸嚣掠却靖邑从贝占厶“保姆”——“12349”平台那里获得满足。“12349”服务热线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老人、老人家属、相关医疗机构和中心等多方同时通话,形成一条居家老人专属的安全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平台经过两年的发展运营,截至目前,入网老年人数量已达到14万多户,加盟企业约1.6万多家,登记志愿者3.6万余人,服务需求总呼入量约180多万次,求救总呼入量1200多次,成功挽救了1116位老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请与老人多聊天何雄辉不久前,我去参加一位朋友的父亲的追悼会。那位朋友后悔地说,要是平日多在父亲身边聊聊天,老人是能够多活好些年的。原来,他的老父退休后,终日在家,很少外出,而做子女小辈的各忙各的,各顾各的,很少抽空与老人相聚闲谈。过了几年,老人便患上...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26日,广州友好医院临终关怀科,一名身患肺癌的老人辞世,身边没有妻儿,只有一名“女护工”。老人去世后,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海口展开了四起财产追讨之诉,被告就是那名“女护工”。老人名叫麦桃清,62岁,广东人。1970年与黄某结婚后生有一女。1987年,妻子黄某向法院提起离婚之诉,后经法院调解,妻子黄某撤诉。而此后,夫妻却互不往来。“女护工”姓温,曾在麦经营的广州龙园酒家工作,1991年与麦同居生活,1997年6月。两人一起移居海口,实为老人的同居情人。次年,两人与他人共同出资,在海口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  相似文献   

14.
瑶子 《老年世界》2007,(15):13-13
老人已91岁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让老人变得白发苍苍,双目凹陷,皱纹横生,晚年的孤独与寂寞让老人无神地扫望着屋里的一切。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是一个特点与需求多元化的群体,在养老机构中,社工只有每日探访一定数量的老人,才能尽可能多地掌握老人的特点与需求,进而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持续有效地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的邻居胡姣秀老人早年丧夫,后与同母异义的弟弟何某共同生活。一日,她煮猪食被大面积烫伤,之后身体虚弱,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何某嫌其白吃饭,谎称背她去敬老院,竟把她丢在邻乡的深山中,幸亏被人发现送回。此后,胡姣秀老人由村民轮流供柴送水,乡、村两级救济钱粮。这样过了些日子,老人与本组村民王某经公证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约定胡姣秀的生养死葬由王负责,胡去世后将所有的5间房屋及用具全部赠送给王某。依照协议,王某将老人接到家,后见老人愈加衰弱,又把老人送回原处。老人无所依靠,只好仍由本组村民轮流…  相似文献   

17.
社工B问:我在一家养老机构做专职社工。这家养老机构专门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中大多数老人患有失智症,许多老人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这使我在工作中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我曾组织过小组活动,但效果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样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调查显示,有九成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家人一同生活。针对这一特点,采取“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埋单重点为“三无”、低保老人、独居高龄困难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支持。一是通过医疗网点,建立家庭病床,实现小病送医上门的便捷服务;二是为“三无”、低保老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温馨服务,使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养老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邹静 《当代老年》2007,(3):24-25
据媒体报道:能与老人下象棋,教唱歌,文当宠物,还能测试脉博、血压等人体生理指标,能为老人解闷的“孝子机器人。预计很快在韩国问世。  相似文献   

20.
罗唐进 《当代老年》2014,(12):15-15
时下,随着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子女在异地工作的越来越多;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高龄老人、孤病残弱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显得独木难支,迫切需要政府的重视与努力,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来解决养老问题。于是,由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为高龄、孤病老弱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