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kfeb-vre)的研究方法曾受到法国结构主义的极大影响.尽管对索绪尔(F.saussure)、列维·施特劳斯(C.Levi-Strauss)、阿尔都塞(L.Althusser)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持一定批判性态度,但列斐伏尔仍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运用于对社会文化现象条分缕析地剖析与批判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媒介、传媒、渠道、体裁在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有一系列术语一直被混用,例如媒介、传媒、渠道等.这几个术语非常重要,而且随着电子时代来临越来越重要.所以本文一开始就作一个辨析. 相似文献
3.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凸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场域与空间异化批判——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域的空间问题研究有三个主题:空间自身的形塑,空间内部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以空间为载体的符号与思想文化再生产之间的共时循环关系.寻根究底,马克思和列斐伏尔都为我们指认了空间中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幕后推手作用,准确地分析了由于实践的异化所带来的差异性出场与断裂性在场的历史根源.列斐伏尔在继承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开创的哲学革命内核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准确对焦资本主义制度的商品与符号的景观社会,创造性地阐释了空间中的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异化本质.他将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嫁接,完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在新时代更为细微而完整地阐释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思与史的辩证关系的指认.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比较分析了列斐伏尔、海德格尔、赫勒与科西克等几位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共同发现,日常生活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无可挽回地趋向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但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认为日常生活并非无可救药,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创造潜能与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