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倡导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将农业合作化作为发展农业经济、改造农村社会的有效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主张通过集体化和工业化来不断丰富农业合作化的具体内涵,以全新形式的农业合作化作为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从历史维度考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发展历程与演变逻辑,对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列主义合作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阐述了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对解决现阶段中国农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毛泽东倡导农业互助合作的理论原因和基本观点两方面论述他早期的农业合作思想 ,说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主要理论贡献及缺限 ,有助于我们探索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后期产生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合作化道路是人民得到解放、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并且认为中国农业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毛泽东合作化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虽有失误,但具有不容否认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关系到正确评价和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和农业合作化的实践;关系到正确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史;以至关系到当前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从制度创新的意义上说,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的,发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  相似文献   

7.
论毛泽东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经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认为通过农业合作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紧缺问题;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农产品、资金和市场的需要;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正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促使毛泽东不断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农民是毛泽东一生关注的大事。土地改革完成后,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内有两种意见,一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另一种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毛泽东主张后一种意见。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后,毛泽东阐述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为阐明农业轻重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迅速掀起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高潮。他在农业合作化后不断变更所有制,造成“人民公社”的失误,但也是他较早发现失误并提出: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收入应有差别,要遵循价值法则,坚持按劳分配;要总结教训,寻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农民生产互助、大生产运动探索了农业合作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全面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并先后针对党内分歧进行了六次批评右倾或纠正“左”倾的工作,最终实现并巩固了农业集体化。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以“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为遵循、以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和苏联集体农庄实践为借鉴、以建立全部的巩固的中国社会主义为目标等三大特点,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农业大兴水利和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发展走势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发展走势论纲刘增合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问题,在当时毛泽东的思维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他思考的重心已经集中在试图通过这个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运动,探索一条我国农业由新民主主义形态向社会主义形态过渡的具有中国特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