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燚 《理论界》2009,(9):47-48
本文主要是探讨社会资本在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社会资本的特性是信任,它有利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和有机的公共生活的建构和发展,进而有利于治理目标的实现;但社会资本的"信任半径",也决定了其治理价值是有局限的.社会资本的治理价值,有利于弥补其他手段的不足.也使其成为治理的手段成为可能;而社会资本的治理缺陷,则需要其他手段来弥补,也使其成为治理的手段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学领域,涂尔干(Emile Durkheim)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工具,实质上暗含着"事实类型"的社会学的分析起点;韦伯的"理想类型",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经典构造方法,既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分析基础,又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面对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预设及其构建的逻辑过程的时候,实证主义只能在思维逻辑和具体操作上寻求"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连续体之中的平衡,这种权宜操作实际上构成了实证主义的潜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具有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品格.它所构建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想"的颠覆与超越,从而彰显出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变革实质.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以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双重维度为精神旨归,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品格为理论特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在此构建中要重新审视并构建理想人格与理想信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早期社会理想中最突出的部分,集中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青年毛泽东逐步形成了其早期独具特色的"新社会"理想,包括"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新国民"理想;从"民众联合"到"俄式道路"的"新制度"理想;改造教育、重建家庭、改良风俗的"新生活"理想等内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社会改造理想的探索,毛泽东不仅最终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构筑了其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维度,成为毛泽东一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朝鲜实学派文学家朴趾源理想国思想矛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贵共之”是朴趾源的社会理想目标,但是这个理想社会与外界隔绝,使得这个社会理想只能成为空想;理想国中的精神领袖、理想文士许生具有丰富的多层次性格,其中不乏矛盾之处;作为创立理想国的手段或者途径的商业经济思想,朴趾源也赋予其多层次的内涵,并看到了其两面性。探究理想国的矛盾思想有助于我们分析朴趾源利用厚生实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诉求.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必须从社会系统建构着手,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目标公正"、"社会过程公正"、"制度供给公正"和"政府作为公正".  相似文献   

7.
庄子从社会底层的视角出发,描绘出其理想的社会模式具有素朴、自由、平等、和谐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导致人性沦落的儒家"仁义"学说和社会文明,对于儒家建构的古圣先王和各诸侯国国君持批判态度,但又把社会发展状况归结为"命",强调在对待现实、社会治理、处世等方面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性与生产力发展客观需要相一致,而蒸汽机技术展示了这种需要;他们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和"两种王国"的设想,立足于理想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以社会主义很快取代资本主义为前提的。现在看来,大机器生产方式是脑力劳动进入直接物质生产的结果,标志着人类开始以精神生产方式实现物质生产目标;其发展具客观性,需要科学技术依次覆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并推动相应生产关系在阶级——民族——类范围次第拓展,最终将展示理想社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通篇贯穿"人"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由此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以伯恩施坦和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社会改良还是革命的争论不仅是革命道路的不同选择的问题,更是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死攸关的问题.罗莎·卢森堡的"社会革命"概念本身具有较之于社会改良更为丰富的内涵.本文主要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出发,首先确立"社会革命"本身所具有的目的层面的涵义.其次在同为手段的层面上比较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不同.最后分析两种主张背后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实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逻辑起点起步于两个"现实"的划分;致思理路演进于积极"现实"的确立;理论归依立足于把握其蕴含的伦理精神,这一精神决定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应从人的生存状态加以考察,其实现标志应从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实现加以确证。同时,现实性思维方式为学界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提供了现实的解读方式,为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社会运动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社会运动是指一种有组织、有明确目标、持续进行的群体行动 ,它包含运动的主体、客体、目标和手段等结构要素。就现实意义而言 ,社会运动不仅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 ,而且也是积累社会资本、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温州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自始保持着对陷入"现代化框架"的警惕."良性互动说"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学者反思和超越西方公民社会研究范式的努力,但它更接近于一种理想模式,现实解释力不足.建立在范例研究基础之上的法团主义、自主与镶嵌、分类控制等理论同样存在局限性.浙江温州商会的发展表明,中国公民社会已经形成一种"温州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借助于民间传统和民营经济自发生长,在地方政府支持和培育下快速发展,兼具自主性与依附性,与政府结成了稳定的合作互动关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一种"温州模式"表明,温州经验具有某种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些可推广的成分;它还表明,经由这一模式,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有可能超越现有争论,形成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以德治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思想具有成熟而丰富的内涵,对其应作全面深刻的理解,德治在国家治理中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法治领域,还是政治、经济等其它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理性,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它们引导着社会发展方面,规定着社会发展目标.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法律领域以及经济领域都有相应的德治体现.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社会需求与政策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期、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需要.传统研究主要是从"社会供给的充分程度"和"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群体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差异,尤其是不能很好地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联合起来进行分析,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本文以一种生活质量的理想类型进行探讨和分析.其对应的政策方案是:针对理想类型中的"被剥夺",应采取"补差正义原则"进行补偿;针对理想类型中的"顺应",应采取"审慎认知方式"进行增强;针对理想类型中的"不协调",应采取"人文濡化方式"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和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对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手段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科学定位,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为目标;社会建设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社会建设要以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机制为手段.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南.它的时代启迪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要确保民生的不断改善;要确保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7.
<无能子>为晚唐无名隐士之作.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坚持无为,追求平等社会理想,批判圣人造作,谴责追逐物事、名利、富贵,反对战乱.在国家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君臣平等;对权谋、以暴易暴持否定态度.个人政治行为上,强调以无为为本,持"独善"、"兼济"思想,否定"恃己以黜人"、"废人全己"、"矜己疵物",倡导"达节"."无为"、"无心"任自然"、"齐万物"是其的政治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社会救助具有社会照顾、社会规制、助人自助以及促进社会公正、社会融合等多重目标.对比这些目标,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救助还存在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有限、实施结果出现不公,导致某种程度的"福利依赖"、社会规制效果不明显、社会融合效果不突出等诸多不完善之处.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应当着眼于完善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准、保障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优化社会救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分析,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担负了三种不同的角色,继而发挥着相应的社会管理功能.大众传媒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之一,发挥着环境监测、文化传承、娱乐休闲和广告营销等本体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组织,大众传媒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具有议程设置功能、政治沟通功能和政治控制功能.大众传媒还是"国家与社会阃的第三领域"-"公共领域"的主体,发挥着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忠武 《文史哲》2002,1(5):106-112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