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是仅仅只做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要做一个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2.
利己利他"斯密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中关于"利己心"与"经济人"、"利他心"与"道德人",即"斯密问题"的概要阐释,提出了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道德建设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即市场取向与社会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市场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的伦理实质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道德建设的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最主要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两种取向在指导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求通过整合实现两种取向的互补统一.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提出,利己的经济人在市场即"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然而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并未验证这一理论.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要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重新建构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用"二字具有极重的分量.信用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是义与利的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不自欺和不欺人的统一.信用是构建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道德的基石,它对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要维护社会和市场的有序运转,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迫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建立科学的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斯密悖论"的实质、同情的利己性和回报、"斯密悖论"的根源等。分析表明,同情因亲缘、地域和信仰差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这决定了同情心的利己性,而且同情的利己动机与经济上的利己并无不同,进而认为"斯密悖论"并不成立。指出仅仅提倡人要有同情心虽然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但难以收到持续的和普遍的效果,社会文明建设需要用回报作为激励。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历史局限性,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经济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六方面的特征,即自主性与整体性、利己性与利他性、竞争性与协作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开放性与民族性、他律性与自律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品格要求人学应当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学在市场经济确立初期为其辩护之必然是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伟大创举如果缺乏理论确证就难以真正实行。但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凸显的当下,发挥人学的批判功能以抑制市场经济的不足,同样也是必然。辩护是市场经济生存之必须,批判则是市场经济完善之必要。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人学应展开以下批判:批判"狼道文化",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狼道文化"远不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还必须发扬"人道文化"和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是市场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批判物对人的奴役,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物质财富的积聚也不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批判工具理性,使人们认识到仅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同样不能发展市场经济,社会和政府应以价值理性对市场经济进行限制和引导,应充分发挥体现人性美好追求的人文精神的巨大调节功能;批判"市场意识的泛化",使人们认识到"经济人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等价交换"等市场意识在经济活动领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普遍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批判物质主义,使人们认识到"拥有就是被拥有",把追求财富作为生活唯一和终极的目标,是价值的迷失和生活浅层化的表现,幸福和尊严的精神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信"是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论语>之"信"在封建社会中对促进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真解读和探究其涵义及特点,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信"德的核心精神,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一生是批判的一生。他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了封建的僵化学风、专制主义、闭关锁国、平均主义和个人崇拜;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上的私有化倾向、在政治上的多党制倾向、在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腐朽性,批判了"左"右倾;批判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上缺乏民主和法治、在经济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管得太严、在外交上搞老子党和大国沙文主义,批判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通过批判性实践,邓小平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由于志愿行为的无偿性和公益性,志愿者的利己性动机时常受到指责,这一现象不利于志愿行动的常态化.因此,如何用科学态度看待志愿行为的利己性动机成为志愿行动顺利开展的重要话题.在“以人为本”理论范式的观照下,合理利己性动机的产生有其客观性,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规律,符合正常道德伦理,是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支点.同时,利己性动机的实现存在着利他的价值取向,并不妨碍利他性价值的实现,二者相互渗透,在行为结果上是双赢的,共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达早期马克思主义观内容丰富,其要有三: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性质的认识问题上,提出"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其重要原则有五"的看法;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上,批判"第二国际",呼吁"马克思还原";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强调"采用何种范畴的社会主义,大概也是要按照国情和国民性决定的".这些基本看法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本文认为,只有扬弃和升华市场经济原则,才能丰富和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和道德原则,有些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矛盾的,对此应该进行批判;有些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但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又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对此则应该进行批判地改造,使其升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唯其如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不仅阐述了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私有制下利己性消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种属人的消费观念。理清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化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而且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的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抽象,不是一种假说或假设。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虽以利己为目的。但其行为仍是道德的,道德性是经济人的固有属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中国国情出发,指出"以德治国"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的排斥,而可以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以德治国"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对传统"德治"的批判继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批判精神一直以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精神.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公开宣称自己"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的德里迭,以一种极为可贵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反潮流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精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资源,它在当代条件下更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当代性:它可以成为当代人分析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成为了我们时代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建设中的利己与利他的矛盾问题.然而,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还没有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路径.通过对"斯密难题"的研究,借"斯密之手",在承认个体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又要提倡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条社会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斯密问题引发了学术界长达百年关于人的本性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激烈争论,但实际上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里,利己与利他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和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应在利己与利他间寻求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做"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重新审视斯密问题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