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社区》2011,(8):35-35
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散漫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2.
袁腾飞 《可乐》2011,(2):74-75
敦刻尔克撤退,英军跑了,法国就完蛋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3/5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剩下2/5的残山剩水,以贝当为首,在南部维希小镇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某种“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考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4.
“太A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A了”云兴华一、“太”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可以同某些形容词(用A表示)组合构成“太A了”句式。即:太+A+了→太A了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太A了”。经观察得知,性质形容词一般都能进入该句式。如:太硬了/太丑了/太伟大了/太粗心了状态形容词一般不...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太一”进行了天文学方面的考察,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确认了“太一”所对应的具体星象,其年代为公元前7627年或公元前8 292年前后,而一万年前的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是“太一”的具体证据。并讨论了“太一”星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太”的否定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有“太不VP”和“不太VP”。它们的句法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学者们对“不太VP”的句法结构的看法存在差异。通过对其句法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7.
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传统上被认为是哲学中研究美和人对自然、艺术审美感受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界说对于现代的美学研究来说是太狭窄了。德国一个不太著名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1714——1762年)针对他以前的哲学家们所说的“哲学的感受”或“美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aesthetics(美学,该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感知”)。鲍姆嘉通选用“美学”这个词,是因为他有意强调把艺术感受作为一种认识手段。美学是一个没有严格界限的学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分析1940年法国溃败的原因当中,有人曾经提出:“不考虑失败的最重要的阶级和政治因素,就不能理解法国毁灭性的失败和统治集团的拒绝继续斗争”,认为“大资产阶级的民族背叛行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直至现今,仍然认为:“法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其深刻的阶级性质.害怕革命和共产主义的统治集团,在德国进攻的时候,实际上放弃了抵抗,在法西斯德国面前投降了,以保存自己的阶级特权”.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侵华史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研究中不应回避“第二次币原外交”,正是它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开了绿灯。南京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是长期一贯的,事变爆发后也无实质性的变化;推原祸始,“不抵抗主义”的倡导者是蒋介石,而不是张学良。南京政府当时的对日政策是一个整体,即“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不屈服”,它的外交努力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0.
老枪 《中华魂》2011,(7):35-35
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全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焦点”,一是因为这件事太重要了,是事关每个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每个人而言,经济条件不够,可以暂不买车,暂不买房,暂不旅游.但不可以一日无餐,一日不喝,可见食品问题有多重要。二是因为这几年食品安全方面太让人揪心.太让人失望。  相似文献   

11.
普罗科勒斯把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第二部分划分为九组假设,他认为第一组假设的主题是“太一”。由于“太一”超越于所有的存在之上,因此它就不具有任何肯定的特征,我们只能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它。“太一”的这种“否定”特征是高于所有“肯定”的,“否定神学”并不是由我们人类理智的某种缺陷所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太一”自身的超越性。第一组假设中的那些“否定”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一种理智的秩序。  相似文献   

12.
摘要:白玫瑰是二战时期在纳粹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建立的一个地下抵抗组织。这个小组人数不多,主要活动区域在慕尼黑,通 过秘密散发传单来说服同胞反对纳粹政权,停止罪恶的战争。在一次散发传单的秘密行动中小组成员被抓,导致1943年该组 织的6名成员壮烈牺牲。纳粹党对德国人全方位的监控、白玫瑰小组成员自身经历影响了组织发展的方向,奋斗理想脱离大 众,自保能力不足,难以同德国境内其他抵抗组织加强联系,缺乏外部支持等因素造成了白玫瑰抵抗组织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赴德学习和考察的人士以旅德期间对德国的认知为基础,创作了诸多游记作品,并在这些作品中构建了具有他者视域的德国形象,如“绿色乌托邦”式的德国形象、“不尽如人意”的德国形象和“文化多元”的德国形象。这些形象的构建不仅从直观上反映了现代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是展现出作者作为“他者”的审视客体和反思自我的心路历程,映射了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想象与思考。在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来之际,中国人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复杂的文化变革,以德国形象为参照物,深刻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不仅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掀起了“文化热”,而且使中国社会快速驶入现代化轨道,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奇迹,为当下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就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就像是看到了“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了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了这个份上!面对大学生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格局的变幻,美国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从策划“自治”到观望待变,从“弃蒋”转而“扶蒋”,从“介入”到有条件的“不介入”等阶段性变化。文章从历史的层面分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生成及其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缘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符合美国需要的“有关世界的体系并予以实施”,维护所谓“自由制度”或“自由世界”不受侵犯,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军备控制体系;一是意识形态驱使,即维护非共产主义世界的边界,控制非共产主义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但当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不问或者不会问。学生不问,是因为他们不会学,不懂得“学问相辅”的道理。一般来说学生不会问,不善问,是因他们所学(基础)有限,又不懂得问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和淞沪抗战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是蒋介石在“一·二八”抗战中推行的反动方针,这个方针与“九·一八”时蒋介石“力避冲突”的电报比较言词有异,然而基调依旧,是新形式的不抵抗政策,其后果直接断送了淞沪抗战的大好局面。本文以详实资料就此方针的提出、它的实质、提出的理论依据作了分析,并在战役中的种种表现比较具体地论述,使我们能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误国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间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正>认识早立法严欧洲许多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工业化初期已发现工业化对水资源等人居环境带来了危害。如德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出台了保护水资源的法律,并规定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水不达标不许排放,初处理后才能再汇集到污水处理厂,否则决不可以生产。德国、法国等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大规模修建污水处理厂。海登海姆市这个三十年代工业并不太发达的小城市,1937年就建成了现在的污水处理厂,后来又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扩  相似文献   

20.
夏爱华 《社区》2010,(33):56-56
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在德国,水源确实很多,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节省着用的缘故。所以,到了德国,你也一定要学会节约用水。"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先前的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