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各族群众都有自己的宗教,特别是古代及中世纪时代,人民通过宗教或凭着宗教创造许多辉煌的精神财富,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宗教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领域,古代印度(一般指今南亚次大陆诸国)勤劳智慧的人民更表现了特殊的兴趣和奇异的创造才能。他们乐于把旺盛的精力与杰出的天才贡献给宗教事业,使印度文化精神上的统一性、惊人的活力得到充分表现。至今“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真  相似文献   

2.
90年代的印度石油工业:问题与对策邓翔,胡国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印度石油工业终于在80年代实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1989/1990年度同1980/1981年度相比,原油产量增长了244.4%;石油产品的自给率提高到50─60%,个别年份曾达7...  相似文献   

3.
邛竹杖考     
本文对邛竹杖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古邛崃山一定在四川洪雅,“邛竹”即是现在峨眉山所用的“罗汉竹”。邛竹杖不仅将中国介绍到了印度,而且由于印度人对它的青睐把印度也引向了中国,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它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8,(2):32-32
美国加州圣荷西郊外,有一幢不可思议的建筑物,叫做“温彻斯特大厦”,虽然只有4层楼的建筑,却造得千奇百怪。  相似文献   

5.
莫迪雄心勃勃 印度自行建造的最大军舰“加尔各答”号驱逐舰8月16日服役。印度总理莫迪当天与多名军政高官在孟买马扎冈造船厂主持“加尔各答”号人役仪式。这名今年5月就职的总理宣布:“‘加尔各答’号完全由印度制造,是我们自力更生的象征,是印度技术实力的主要例证,向全世界发出信号。”  相似文献   

6.
印度社会问题对其人口控制工作的影响张传鹤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1921年后,尤其印度取得民族独立以后,印度人口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由1921年的2.51亿增加到1991年的8.44亿。印度人口的过快增长及其带来的许多...  相似文献   

7.
“意境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高低优劣,视乎意境之深浅与有无。“境”绝不是“不可思议之境”,但美妙之意境却又是在“但见性情”,不事雕琢的美妙诗中。意境论者是要求不要“雕缋满眼”,有“弦外音”和“状飞动之趣”,而不是“重意轻言”、“重味轻象”和“重静轻动”。有人如是说,不过是皮相之谈。一种学说只要它道出了真理,应不计较它属佛,属道还是属于儒。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8,(9):57-57
人类有报复行为,动物有报复行为,这都不足为奇,然而,植物也会“寻机报复”,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又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大力推动对东盟的经济外交,积极推进大国战略,印度与东盟的关系也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双方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对话机制,并决定成立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增强,印度有进一步加强经济外交的趋势,与东盟的合作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界围绕如何界定印度教徒身份、印度教徒身份是古已有之还是殖民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等问题的争论不断。尝试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下,探讨对Hindu身份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这包括殖民前的印度波斯语史书、梵语和地方语言的历史书写以及殖民史学、民族主义史学,以及印度独立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达利特史学。印度在殖民前已经形成了将族群身份与历史挂钩的书写模式以及一种由上层知识精英界定的“印度教徒”身份。殖民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进一步确立了“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以印度教徒共同体为重要主体的民族史书写模式,但也因为推崇种姓制度而引发低种姓思想家的批判,形成了与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民族史对立的达利特大众身份和达利特史学。  相似文献   

11.
张甲英  赵彦云 《国际论坛》2023,(4):63-79+157
印度近年来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改革的多边主义”,该理念由印度总理莫迪在2018年金砖国家峰会上首次提出,并逐步成为印度对外战略中的关键理念。“改革的多边主义”以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为核心,目的是应对全球性挑战,主要任务是对多边国际体系进行改革,传递出民主、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印度自独立起就开始重视多边主义,通过参与多边主义增强国际影响力,又经过“防御的多边主义”来保障自身核心利益,近年来印度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心情愈加迫切,想借助多边主义改革的浪潮实现跻身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广泛参与全球治理,在持续关注的发展议题、气候变化议题与海洋议题等领域提出新方案,并与多边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展开合作。目前来看,印度“改革的多边主义”包含全球治理改革与谋求全球领导地位的双重目的,其积极意义与局限性并存:既支持多边合作以解决共同危机,又迎合集团政治获得战略利益;既强调尊重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又渴望进阶领导者行列;既踊跃参与全球治理新规则的制定,又对部分治理领域消极回避或造成阻碍,其整体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工具理性思维使印度“改革的多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有选择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13.
葛传红 《国际论坛》2023,(2):83-102+158
国际关系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学科,其首要任务应是它的科学性和解释性。但现状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拥有这个学科的学术霸权,这不可避免地将造成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随着“全球国际关系学”(Global IR)的兴起,广大的非西方世界开始呼吁打破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的等级制,破除“中心—边缘”模式,掀起本土化国际关系研究的浪潮。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国际关系学者不再对西方的理论亦步亦趋,而是试图创造出印度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在二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印度本土化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即史诗流派、考底利耶流派和新政事论流派,并带有三个明显的学术倾向,即非普世主义倾向、非殖民倾向和非道义倾向。这表明印度国际关系学者要从西方理论所设定的框架下自我解放出来,为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的未来提供另一种知识。知识与权力往往具有同构和耦合的现象,印度的本土化国际关系研究实际上是印度崛起的一种理论反映,是印度地缘崛起的自然产物,反映了印度日益增长的政治野心和对西方霸权的不满,想要让世界听到印度崛起的声音。然而,跳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窠臼并不容易,言“印度学派”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4.
印度古代文化中的“阴性原则”,是一种母权时代的遗留物,其特点是:女神崇拜、尊敬妇女、性力迷信、以农业经济为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阴性原则”在印度却是以否定的方式阐明的。古代印度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对妇女的尊崇与蔑视、歌颂与诅咒矛盾交织的状况。本文着重探讨两大史诗和《摩奴法典》如何反映了“阴性原则”的演变,并试图窥见这一演变过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何如平 《社区》2012,(5):35-35
去年11月,我去印度新德里旅游时正好离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新德里已到处张灯结彩,支起大篷.一派喜庆的气氛。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人过春节相似,大量到城市打工的印度农村人口会在迪瓦利节前夕返乡,这段日子也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的“春运”。  相似文献   

16.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一) 在本世纪初,列宁对世界形势作了如下的描述;“民主革命席卷整个亚洲——土耳其、波斯、中国,在英属印度,骚动也正在增长”;列宁特地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民主运动现在又遍及荷属印度,爪哇以及其他将近四千万人口的荷属殖民地。”列宁根据“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起来”这一事实,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二十世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金砖四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但其服务贸易发展却并不理想。在分析“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俄罗斯和巴西服务贸易发展较慢 在“金砖四国”中,印度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巴西和俄罗斯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3年,马克思针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后果,提出了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理论,即英国要在印度“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为印度“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的双重使命,造成了双重后果.就“破坏性的使命”而言,它既造成了巨大而深重的灾难和累累罪行,又为印度带来了一次亚洲历来仅有的社会革命.而建设性的使命,为印度社会播下了新的社会因素,但其结果却是未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2009,(7):36-36,38,39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09春晚令人瞠目结舌的魔术表演惊艳亮相之后,刘谦不可思议的奇幻魔术伴随着他的这句名言,迅速席卷了中国大江南北,刘谦这个名字甚至成为了创造奇迹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