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尼采的谱系学角度分析海德格尔解读尼采永恒复返学说存在的局限性,具体分析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复杂关系。分析认为,海德格尔批判尼采缺少了德国乡土的向度,实际上这个向度相对化了;海德格尔看重形而上学问题,并依此批判尼采的缺失,而尼采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在此;尼采对于理解欧洲虚无主义问题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指价值论和存在论上的虚无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将虚无主义的根源归结为传统形而上学.尼采从价值论视角理解虚无主义,认为虚无主义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构及其坍塌带来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斥.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批判尼采以及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主张以权力意志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沼.同样从价值论理解虚无主义的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正当的形而上学作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方式.现代人精神生活面临的根本困境是价值虚无主义,随之而来的价值多元和价值相对主义表征社会价值失序境况,在以权力意志、自然正当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和自由主义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方案失败后,回归共同体、回归言说的公共生活是重建价值秩序根基、走出价值虚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尼采对西方文化进行尖锐批判 ,进行价值总结 ,由此重新肯定人类生活及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克服世界和人的虚无主义。本文认为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世界本体的重构 ,探讨审美人生的表现及其审美人生的意义发生 ,并由此来透视艺术的形而上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 ,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 ,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 ,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 ,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文章剖析了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认为这些思想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学术界大多从消极的、单-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实际上,虚无主义被尼采赋予了众多的复杂内涵:它既指旧价值本身的无价值,又指价值消解后意义的真空;它可指思想武器,又是思想目标.虚无主义是尼采观察世界的最深刻的心理背景.尼采以虚无主义作为批判武器,对欧洲传统价值 ——基督教、道德及其科学理性文明进行批判,对自己的核心观念——权力意志也进行批判.尼采哲学思想发轫于虚无主义,超越了虚无主义而最终不能摆脱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对尼采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是第一个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展开全面批判的哲学家。在批判中,他步步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揭露了语言对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支配力量和语言在欧洲形而上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是用逻辑虚构出来的道德化本体,而逻辑又是语法造就的,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主谓结构造就了因果范畴。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主语的信仰,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他进而提出一个假说:语言预先决定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家所属的语言谱系或类型预先决定了他的世界观类型。他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预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8.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病根归结为形而上学,并试图通过基于强力意志的"重估一切价值"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而且建构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所以,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克服,反而得以完成。当然,关于尼采是否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晚期海德格尔在对这一事件的沉思中判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个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