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因特网与俄罗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围绕知识传递而展开的“第四次信息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将对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因特网的发展并纷纷制定相应政策。本文介绍俄罗斯因特网概况及其社会信息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人类正处于伟大变革的前夜。这个伟大的变革发端于当代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其结果则导致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十亿人口的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变革。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征将以社会的信息化为其归宿。信息化将渗透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之中。因为,没有信息化将没有现代化。 建设中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中国政府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信息化社会的重大决策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经济管理的现代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这个作为迄今为止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中,人类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能力的生命存在,人类面对世界的心态和观念不应该停留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提升为一种科学认识世界并合理改善世界的新世界观。基于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视点,才可能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社会谋划,需要建立其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需要观念的引导和制度的规导,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4.
人在社会制度、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状况是一种标志,它说明该社会及整个文明为发展并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在以前的各种文明社会中,物和资本是主要的财富和社会运动的目的,而创造这些文明社会的人不过是一种工具。这种文明社会的历史只能算是史前史,真正的历史是从共产主义文明开始的。这些文明社会为向人类真正历史的过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前提。人是创造全部文化财富、改变那些不再符合社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环境的世纪",人类面临着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转变的问题。向一种新的价值观过渡,迫切需要认清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和误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把制度变革和生态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制度变革和科技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钢 《探求》2001,(4):54-55
由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信息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21世纪是信息社会 ,这已成为人们描绘21世纪社会特征时达成的首要共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在当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网络化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可以说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或即将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 ,同时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这给我国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带来挑战。信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7.
一、文明:认识状况世界社会思想发展的逻辑曾这样认为:“文明”概念在社会哲学知识中处于不重要地位,它是“文化”概念的同义词或文化的派生概念。上述认识态势在科学史上是有根据的。诚然,“文明”和“文化”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在十八世纪中叶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日常用语。当时就曾试图对它们初次进行区分并给它们下定义。可是,一开始文化就比较“走运”,它很快成了哲学特别感兴趣的对象。哲学把文化同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业中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道路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致。一种认为,所有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化道路都可以概括为两条: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①;另一种认为,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化道路可以区分为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②。由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农业的资本主义化有没有一条英国式道路,如果有,英国式道路是否有典型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初步看法。 一、要完整地理解列宁关于“两条道路”的理论 列宁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化道路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他1907年写的《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  相似文献   

9.
迎接生物经济的世纪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作为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重要技术,近年来在基因研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基因组破译到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互联网络对人类的信息沟通带来了巨大的革命,而生物技术的革命则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命运。正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很难想象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与人类生活会产生如此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样,生物经济同样将对人类带来巨大的革命。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继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的人…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体系的哲学模式是农业文明的依附性文化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改革开放后,工业文明的主体性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向“本真”回归。随着“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文化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跨世纪走向的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科学的文化相互作用的讨论中,具体地说,在关于社会的信息化和计算机化相互作用的讨论中,对一般哲学问题特别注意,而对“计算机革命”和文明崭新阶段(可以认为“信息社会”是这个阶段的起点)的文化学方面本身则相对研究得少。现在,在西方正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广泛和详细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化被定义为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过程。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并最终完成工业化。这条道路随着技术的发展,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日益加剧。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反映了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要求。从生产方面来说,可以将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论述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新社会的轮廓信息文明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技术在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以及教育、科学领域的普遍推广、使用;2.建成各类资料库网络,其中包括公共资料库网络;3.信息转变为经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信息在社会中自由传播并出现新型的民主——“参与与协议制民主”。新的“信息文明”将取代传统工业类型的社会组织,它将建立在全新的信息经济的基础上。信息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现代方向,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发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并非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实践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跨越西方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马尔库塞陷阱”“库兹涅茨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开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愿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参考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大时代进程中,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世界正处在两种制度并存与多种国家模式竞争的现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可以确立一项“和平与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上帝”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沟通和结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既是哲学(理性) 自我提升而走向神圣化的道路,也是信仰摆脱权威与狂热而走上“理性化”的道路。本文区分了这种“理性化”的两条道路,即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心学道路”和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证明道路”,并着重分析了“证明道路”所隐含的神学信念以及康德对此的批判,由此充分展露出这些神学信念的困境。文章指出,“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对于世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走了一条世人陌生的道路,而在于它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心学道路”,即走上与上帝“相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四月,日本文部省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答辩”中指出:“迅猛发展的新的信息手段,已经迎来了成熟期”,“教育,历来是以向下一代传播人类社会蓄积的信息为宗旨,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强了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方式的可能性。”因此,分析日本信息处理教育,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教育适应信息化的改革现状,以及信息处理科学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信息化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刻影响,认为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具有社会范式转型特征。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当代社会信息化飞速推进,使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早发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顺次进行不同,具有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即不仅要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信息化,并把这一特征概括为社会范式双重转型。这一概括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而且更表明中国现代化实现发展道路创新的巨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与文明休闲时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信息化进程将把人类带入“休闲文明时代”。人们的休闲时间将超过工作时间 ,休闲经济将占GNP的 50 %以上 ,社会主导价值观将向“时间自由”转型 ,并进而使社会的时间结构从劳动时间轴心化过渡到劳动—休闲“两轮化”。  相似文献   

20.
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理论。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的第一次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制度革命”,即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并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而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是一次“体制革命”,即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不合理体制。不少的同志以为,体制改革仅仅是制度的形式改变,仅仅是社会改良,是一种量变。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一个很长时间里,许多社会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