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法律领域内动物是主体抑或客体的激烈论争。动物主体论者.力争主体不是专属于人的概念,试图颠覆和消解现行的法律主体标准。动物客体论者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主体就是专属于人的概念。法律大厦不是轻易能摧毁的,动物主体论的实质终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德国1990年在民法典中新增的“动物不是物”规定引发了法学界争论,动物是不是物?应该赋予动物主体地位还是客体地位呢?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近些年来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动物种类在不断的减少甚至灭绝。动物种类的减少、灭绝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人类是时候采取措施来保护动物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法律上必须赋予动物主体地位,事实上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也不可行。  相似文献   

3.
动物是所有权的客体而非主体,对所有权的承认包含着对于主体支配物之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只有通过对物的占有和所有,主体的人格才得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动物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其本质就是被主体控制、支配的对象,对动物从占有到所有的法律变迁,就是将动物作为人的手段在法律上的承认和强化.  相似文献   

4.
探讨主体活动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实现主体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推动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按照主体活动的特点,从动因机制、制约机制和实现机制三个侧面,揭示了主体活动基本因素的内在有机联系.通过分析主体活动的动因、制约因素和实现过程,既阐述了各个方面在主体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又把三个方面纳入主体活动全过程,系统描述了主体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之法学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主客二元法律结构和由该结构所维护的法律秩序之下,从法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动物权利和动物福利在法学上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结论是法学上应采用“动物福利”而非“动物权利”。最后本文对法学上的“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学、动物伦理学上的“动物权利”之间的学科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动物仅仅作为财产权的客体而对其任意支配。但《德国民法典》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这向我们昭示动物作为和我们人类有众多牵连的生命体,它们自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我国对于动物福利的法律保护,应在不破坏现有法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不宜将动物确立为法律主体,以解除动物不必要的痛苦为动物福利保护的主旨,其保护范围应包括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又包括家畜动物、役使动物、伴侣动物、实验动物和娱乐动物。  相似文献   

7.
自从德国民法典第90a条规定"动物不是物"及德国1998年修订的《动物福利法》和奥地利2004年修订的《联邦动物保护法》把动物确定为人的伙伴动物之后,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经研究后认为,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本文对这些立法及国外特殊的判例和风俗进行了分析,认为动物只能是特殊的法律关系客体或者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8.
尽管建立在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人与动物关系失衡的根源之一,但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流动命题,并非所有阶段所有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会危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将动物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维度,并在此前提下扬弃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有益于维系人类主体和动物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着重论述了毛泽东如何坚持和攻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指出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深刻地阐述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毛泽东认识论独具特色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开发区的运行还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主体地位不明是核心。剖析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体地位的现状,探讨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内的主体定位,提出从应然层面上应将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定位为各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并探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政主体地位的相关问题即职权职责定位和主体关系定位,对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也谈教育主客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什么是教育主客体 ,历来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作者认为 ,教育主体就是教育者 ,客体就是受教育者 ,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 ,教育的主客体也会随之而相应地不断移位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14.
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空间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虚拟主体性与现实主体性相比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允许“身体缺场”。这一重要区别引发了虚拟主体性的一系列新特征,诸如:主体智力的空前提高、主体自由度的空前提高、主体开放程度的空前提高。同时,虚拟主体性把主客交融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虚拟主体性也带来了主体性发展的新问题,如心身关系问题、道德责任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及高风险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主体性理论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采用通说的观点,认为贪污罪是"纯正身份犯",其身份特性为"国家工作人员"。然后对学界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即在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单位财物占为己有的如何定性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主犯决定论"、"分别定罪说"、"主要客体决定说"、"贪污罪说"的基础上,提出应当正确理解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的含义,将主观要件作为核心,在对上述人员定罪时,主要考虑主观上利用了谁的职务便利,如果是相互利用,则要考虑数罪并罚和想象竞合犯。  相似文献   

16.
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是近年来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实际上,古罗马时期,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在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过程中就已经涉及到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并开创了列举保护主义的立法模式,使胎儿在若干民事权利上已享有民事主体地位,这要远远早于《德国民法典》.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中针对胎儿规定的继承权不能够充分保护胎儿的继承权,为此,需要考虑借鉴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对胎儿继承权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语法领域语义平面角度,对典型式兼语句"N1+V1+N2+V2"的第一个动词V1从语义类型,即祈使意义、认定意义、情态意义、协同意义、导致意义、交接意义和存在有无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从语义价的角度,对V1的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作为二价动词,V1主要表示及物动作、性质和部分感估意义。作为三价动词,V1是动作动词,连接三个强制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有的社会实践对象和研究领域,文化遗产学研究对象分析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明确文化遗产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遗产的特征,并对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