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明芳 《回族研究》2006,(1):140-144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末民初由马启西创建于甘肃省临潭县旧城一个宗教社团。它的宗旨是“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由于社会变革,西道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道堂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成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历史缩影。本文对马启西宗教思想及西道堂百年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浅论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对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建芳 《回族研究》2006,(1):135-139
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做了不少关于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及其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有关西道堂和马启西先生的研究始于1936年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笔者经过调查考证,发现早在范长江之前,清末岷州进士尹世彩在其作品《马启西先生传》中就详细叙述了马启西先生的生平,并记录了关于西道堂教派的创建情况。岷州进士尹世彩应为目前所知对马启西先生和伊斯兰教西道堂进行研究的第一位汉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地处甘肃临潭的西道堂,创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名“金星堂”,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为“西道堂”,意为得教门于西域。从西道堂产生到1949年,共有创始人马启西,及丁全功、马明仁、敏志道等四位教主先后掌教,他们在西道堂的创建和不同时期的发展中,均有过重要的贡献。但就西道堂的经济发展来讲,第三任教主马明仁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奠定了西道堂不仅是一个伊斯兰教派别,而且具有集体经济实体特征的基础。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西道堂引起世人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有的著述中把西道堂的历史划分为创兴时期、劫难时期、中兴时期、守成时期四个阶段,而中兴时期即为马明仁掌教于西道堂的年代,所以马明仁对西道堂的发展,有过特殊的历史作用,尤其表现在西道堂的经济发展上。研究并了解马明仁与西道堂经济发展的这段历史,对全面认识西道堂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信仰习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信仰的习俗惯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有别于宗教信仰的。宗教是有明确的创始人的,例如佛教是释迦牟尼所创立,基督教是耶稣所创立的,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所创立的。而在民间所传承的信仰则不然,它没有创立它的单个人,而是群体所为的,宗教都有明确的教义,有形成于文字的经典,而民间信仰则没有文字的记述,多是由巫师们口传身教,是  相似文献   

5.
教义,通常是指一种宗教的信仰体系,其简明表述即信条、信纲。大凡体系完备的宗教,皆需以某种形而上学为其宇宙观、认知论的基石,这便是宗教哲学。伊斯兰教义学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传统,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因其内部流派不同,称谓各异。教义多以“尔歌一德”(akīda)相称。正统教义学称为“凯拉姆学”(Kàlam),即思辨教义学,亦称经院教义学。苏非教义学称为“认主学”,而思辨苏非首创的一种独特的认定方式,因坚信真主之光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作用,故称“照明学”、“灵智学”。 正统教义学始自艾什尔里(公元874~935年)。艾什尔里学派对穆尔太齐赖学派的批判和扬弃,首开思辩教义学之先河,后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西道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摩相荡、互相融合的产物.它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整合而带上了中国文化特质,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道堂是以伊斯兰教义作为指导,以群体合作精神为基础,全面推进经济、道德和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西道堂以它强烈的伊儒相结合、独特的集体生活形式、发展商业的入世思想、以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务实进取的宗教变革思想等特点,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纳赛尔·霍斯罗乌与伊斯兰教在新疆塔吉克族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赛尔·霍斯罗乌是公元11世纪著名的中亚塔吉克诗人、哲学家和宗教活动家。由于他在帕米尔地区的宣教活动,促使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教义和组织传播到新疆塔吉克族之中,新疆塔吉克族从而成为我国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中唯一基本上全民信仰什叶派的民族。 在世界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什叶派是除正统主义逊尼派之外,影响最大的另一个教派。“什叶派”译自阿拉伯文,原意为“追随者”,专指拥护阿里的人,什叶派是以承认阿里为穆罕默德逝世后的合法继承人为标志的许多穆斯林派别的总称。什叶派教义的核心是伊玛目学说和马赫迪思想,认为其政教合一的首领伊玛目(Imām)是安拉派遣到人间的伟大导师,伊玛目具有安拉启示的神智或神光,永不会犯错误,伊玛目是安拉与人之间的“中保”,穆斯林在末日审判时须经伊玛目向安拉说情才能获准进入天堂。只有伊玛目才有权威解释《古兰经》和阐释教义,所以信徒必须绝对服从伊玛目。什叶派认为伊玛目有时可以从世上“隐遁”,将来以马赫迪(Mahdī,救世主)的身份复临人间,主持公道,惩恶扬善,建立公正的世界。什叶派信徒奉行“塔基亚原则”,“塔基亚”(Taqīyah,敷衍、掩饰、警惕之意)术语的含意是教待遇有危险时可以隐讳自己宗教信仰什叶派认为阿里(?)  相似文献   

8.
成媛 《回族研究》2005,(2):191-192
伊斯兰教崇尚知识,鼓励求知。《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鼓励求知、强调学习的经文和圣训。《古兰经》云“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这一圣训也最为著名。因此,穆斯林有重视和提倡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千百年来,也形成了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回族已经形成,但也面临许多对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不利的一些因素。在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看来,主要是“经文匮乏,学人寥寥,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于是,他“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他先是在自己家中…  相似文献   

9.
刘智,字介廉,回族,南京人.我国清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诵习《古兰经》,青年时期熟读儒家典籍,并广泛涉猎佛道经义与西方有关书刊.后来又专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深入钻研伊斯兰教教义并游学国内穆斯林地区,求师问道,交流思想,搜求遗经,增广见闻.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他冥思苦想,会通诸家,闭门译著,写下了很多闸扬伊斯兰教教义的著述.他的译著数量多、范围广,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半岛的通称,系伊斯兰教兴起之地.这三“天方”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教义及穆罕默德兴教的实践过程.她们既是姊妹篇,又是系列书.三部大作象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人评论说:“刘智著书三种,其中心之著,为糅诸经而总著一经,谓之经,伊斯兰大义于是乎显.”又说:“中国之伊斯兰教义,在以往千年中,从事译著者,只以刘智为云霄羽毛.”这是在大约半个世纪前,汉族学者对他的评论.这种评论,恰当地表彰了刘智及其译著在我国伊斯兰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刘智译著,宏扬伊斯兰学术,促进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当是一种鼓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萨迦派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形成的一个重要教派.与西藏佛教的其它教派相比,它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其它暂且不论,仅在所重教义上它也有独到之处。宁玛派的教义重在“大圆满法”(vdsog chen);噶举派的教义重在“大手印法”(phyag rgya chen po,梵文为Mahamudra);格鲁派的教义重在“缘起自性空”;而萨迦派的教义则重在修明空无执生死涅槃无别之“道果”(lam vbras)见。对于其它各派的教法,国内外学者多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回族妇女除在家庭接受家长的传统教育外,从来未受过学校教育。及至清末民初,在民主主义思潮推动下,有少数回族女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社会,进入学校读书,回族女子教育才逐渐兴起, 回族女子教育首先从经堂教育开始。一部分回族妇女从清真寺阿旬妻子(教民称“师娘”)那里学一些伊斯兰教知识,学念  相似文献   

12.
元代,大批伊斯兰教众(穆斯林)从中亚、西亚来到中国,连同唐宋时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共同组成我国回族的先民。伊斯兰教创立后不久,即教派萌生,以后越来越多。正如传说的那样,穆罕默德曾说:“以色列人分裂为七十一派或七十二派,基督教徒也是如此,但是我的教徒将分裂为七十三派。”元代伊斯兰教徒(当时称为回回人)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人数又很多,当然会有各种教派的信奉者。但由于史料记载的欠缺,据  相似文献   

13.
保安族,以前被称为“保安回”,自称为“保安人”,现居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九千多人口。 传说保安族自形成以来已有七百来年的历史了,其民族主干是被元朝虏掠来华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域色目人。原居住于青海同仁的保安城内外,故名“保安人”;120多年前,保安人因不堪忍受残酷的民族迫害,举族逃亡来到积石山大河家地区,现主要居住在大河家梅坡、甘河滩、大敦保安三庄。 保安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按其教义是不允许和非伊斯兰教徒通婚的,但早在同仁时,因除保安人居住的尕沙日、下庄、保安城外,方圆几十里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加上  相似文献   

14.
锡克教于15世纪末诞生于印度的旁遮普地区。锡克教中有10位古鲁(Guru),①从第一位古鲁那纳克(Nanak),到第十位古鲁戈宾德·辛格(Gobind Singh),锡克教才真正形成。②锡克教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赋予了锡克教徒独特的身份特征:“五K”和缠头巾(Turban)。“五K”指蓄长发(Kesh)、③加发梳(Kangha)、戴铁手镯(Kara)、佩短剑(Kirpan)和穿短裤(Kachha),因为这五个词都是以“K”开头,所以简称为“五K”。一、“五K”和缠头巾的来历“锡克”意为“门徒”,第一位古鲁那纳克(1499—1539年在位)被公认为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提出的教义载于由那纳…  相似文献   

15.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清末民初时属“川边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后,属西康之康属地区。故也有“川边”、“康区”之称。该区教育渊源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发甚晚,初始于清末“川边改流”之际。其历史大体可划分为清末“兴学”、民国的颓废与复兴、新中国的大发展三个时期。一、清末“兴学”(1907—1911年) 1.清末兴学前的藏区教育  相似文献   

17.
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其汉志境内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全世界穆斯林敬仰的圣地。每天,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朝向麦加“克尔白”做五次礼拜。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们每年都要去麦加城朝觐。 而在亚洲大陆腹地的甘肃,也有一个号称“中国的麦加”的小小伊斯兰城市——临夏。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词源学上,它包含着"顺从、和平、安宁与纯净"四个基本要义.伊斯兰宗教教义又完全按照这四大基本意义生发出来,构建了它完整的教义学基础.伊斯兰教的本旨就是要人们去充分认识并实现社会中的"人道"和自然宇宙的"天道"的最高的和谐境界[1].伊斯兰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有约13亿人信仰并遍布全世界.  相似文献   

19.
王伏平 《回族研究》2007,(1):115-118
《中国回教史》①一书,是已故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教育学家、著名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傅统先(1910—1985)先生于1937年撰写的一部与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齐名的民国时期(1911—1949)回族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回族史的代表性成果。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回教史》是商务印书馆组编的大型“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从此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史研究正式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系列,进入当时中国的学术殿堂[1](P7)。此后,台湾、日本多次印刷、再版此书,成为国外从事中国回族史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历史资料和历史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时期云南地区一些著名清真寺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和社会功能.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印证中,云南回回穆斯林社团在历史进程中非常出色地将世界两大文明文化中的精华融为一体,在坚定地维护了伊斯兰教教义和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吸纳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云南伊斯兰教在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