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码头调】亦写作【马头调】,是一首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流传的古老曲牌,清代已盛行,因最初流行于商业繁盛的水陆码头而得名。后以民歌形式在我国许多地方流布。内蒙古西部区流行的码头调,是由“走西口”人群带入到这一区域,系内蒙古西部区民俗活动中一个重要歌曲品种。其歌词内容广泛,丰富多彩,语言淳朴、口语化,曲调多达数十首;它既可以一人演唱、二人对唱,也适于多人齐唱,演唱时多以锣鼓伴奏,很少用丝弦,节奏性强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弘扬民族艺术的源泉。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原生态民歌,才能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中探索中国各民族歌曲风格之成因,否则就会陷入抛弃中国文化精髓、缺乏民族特色而只谈唱法的误区。本文就新形势下弘扬原生态民歌及对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原生态民歌参与到民俗旅游中,能记忆历史、折射民生、吸引游客、拓展旅游空间,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展现了民众生活与情感,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重构了地方当代文化体系.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成特色.河曲山曲儿、左权开花调更是山西民歌的品牌,是地方文化的标志.山西民歌在民俗旅游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信阳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其文化也具有南北混溶的特征。信阳处于河南之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多山水。信阳民歌渊源流长,信阳民歌多,歌手多。信阳有5000余首民歌,有河南"歌舞之乡"之称,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底蕴,在风格上有鲜明的特色。信阳民歌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劳动,又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从远古时期群居狩猎的独特内容,发展到近代反帝反封建内容到现在歌颂新生活,信阳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民歌以新体诗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反映鄂尔多斯地区人民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它的音乐形式是蒙汉调,文学形式是歌词,它不以长篇叙事、抒情见长,而以形式简单结构短小取胜,堪称民歌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民歌的舞台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艺术可行性和文化社会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舞台演绎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舞台演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确立以传承和传播为主的保护原则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评价标准问题存在着严重偏差,这种偏差在原生态民歌比赛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生态唱法存在的评价误区,折射出了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只有对评价标准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打破一元制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非遗"保护才是多元的评价标准、多元的生存方式能够切实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原生态民歌研究视阈中,缺少必要的公共理性支撑,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严重的结构缺陷.其中,对原生态民歌兴起的缘由、原生态民歌本质的界定、原生态民歌审美评价等三个带有基础意义问题的关注明显不够,使原生态民歌研究一开始就出现了视觉盲区和偏差.这种状况可能使原生态民歌研究走入歧途,应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对价值取向进行结构性的优化和调整应是当前原生态民歌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戏曲传播学、史料对比及美学等理论探讨广昌孟戏中民歌时凋的遗存与特质,着重分析了明清戏曲中遗存的民歌时凋元素问题,重点对明万历以后流行的《驻云飞》、《山坡羊》、《锁南枝》、《傍妆台》、《寄生草》等时调,以及清与近代的小曲《夫妻观灯》等六支民歌时调的曲牌音乐体系进行了考辨分析,以冀解读明清地方戏曲民歌时调的遗存与特质。  相似文献   

11.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受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它生存的土壤逐渐流失。平果的哈嘹乐队成功地将原生态的壮族嘹歌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汉乐府民歌中女性人物的类型、特征等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黎族民间文艺家卓其德民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石柱土家啰儿调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重庆土家族文化载体之一的啰儿调遭遇传承困境,濒临消亡。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对啰儿调的文化生态、基本特征及当代传承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术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研究,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美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原生态美术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歌的音乐形态主要指民歌的曲调在旋律、节奏、调式、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形式或表现。海南黎族民歌的曲调俗称"唱调"或"歌调",主要以衬词、内容、流行地域、曲调长度等来命名。由于族源、人口迁徙和社会发展等原因,黎族民歌的音乐形态既有与大陆中原音乐相一致的形式或表现,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民歌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在此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宋祖英的民歌为例,探讨中国民歌英译的原则和策略,用于指导中国民歌英译实践。同时通过分析例句提醒译者避免在今后的翻译中犯类似错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歌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早期的纳西社会中,民歌多以无意识的状态记录和传承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以后,很多民歌被纳西族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民歌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纳西民歌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纳西人正在用自己的视角和形式,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