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施蛰存是最先接触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先觉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展开了小说中千变万化而又扑朔迷离的性心理视域,呈现出此前华语小说未见的风情,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主要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其作品与弗氏的人格结构学说互相印证,施蛰存站在人的本我欲望这一独特视角,尤其是从上海都市语境出发,表达了对现代都市人自我的探寻,折射出都市人复杂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既是一种现代哲学思想,又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之一,它在文学层面的应用导致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吸收运用,表现在思想与技巧两个方面。施蛰存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其作品便具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却有其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施蛰存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小说创作,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展现得细腻曲折而富有层次,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把握和分析堪称独步,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6.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写心理分析小说,并不想以现代主义来对抗或取代现实主义.他没有盲目地照搬西方现代主义那一套,而是把意识流、潜意识流、象征主义等非现实主义的因素与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相互交融的复合形态,渗透到作品的艺术结构之中.施蛰存写小说,取法中外,融合古今,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他敢于标新立异,别开蹊径,是我国较早的将弗洛伊德学说引进文学作品,作了大胆的尝试.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渗透的典型,是中国小说艺术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最早在小说中运用性心理分析,施蛰存则直接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移植到作品中;鲁迅借心理分析揭露人物虚伪,表现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更多地表现了其本能力量.  相似文献   

9.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声称自己的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现在,有足够资料表明,沈从文在20年代进入北京后曾接触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从周作人那里接受了性心理学的观点;曾拜读过张东荪的《精神分析学ABC》;还从施蛰存、废名等人的小说中领略了西方心理学的魅力……[2]后来,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大胆而深刻地解剖了人的性爱…  相似文献   

11.
任何创作行为的生成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文章联系施蛰存所处的文化环境,论述其历史小说创作行为生成的外在诱因:其一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兴起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浪潮;其二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引入及其初期实践。正是它们的共同作用激发施蛰存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几乎每篇小说都写了主人公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和变态性心理,只是或浓或淡,或急或缓,浓者急者,便像精神病患者,行为怪诞荒谬,如魔鬼缠身;淡者缓者,也是性格异常,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初期起弗洛伊德就在小说观念领域悄然发动了一次革命,他把自己的“深层心理学”理论延伸到了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之中,明确肯定了“心理小说”的人性意义和现代审美价值,并从“无意识”表现的历史存在揭示了西方小说史的心理学本质,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力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小说家的理论立场和创作观念。但其理论和批评中过于浓厚的“泛性论”色彩和古典主义传统的余波又阻碍了弗洛伊德小说思想与西方现代小说创作批评界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以反抗传统文化始,以回归传统文化终.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贡献.然而,他的反叛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反叛,他的回归也是一种被迫的回归.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反叛到回归的路,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著名 ,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表现为人物与他者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叙述风度包括 :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 ,薄暮情调类的叙述情调 ,心理情绪流的叙述结构 ,线性化与非线性语言的同构同在的叙述语言 ,这四者共同建构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性化的叙述风度。其小说的叙述风度不仅表现为外在风貌 ,也表现为内在气韵 ,有显在的形式性 ,又有潜在的意味性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与施尼茨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研究施蛰存与施尼茨勒之间的影响关系,指出:施蛰存在二重人格描写、变态心理描写、意识描写技巧等方面受到施尼茨勒作品的影响;在接受其影响同时进行主体选择和超越,这表现在:人物的意识流动更加单纯集中,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更为鲜明生动,摈弃了施尼茨勒对人物心理近似于“病史”、“病历”的描写方法,从而更具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