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选 《人才瞭望》2017,(3):52-53
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每事问"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就这样被后人继承下来,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别人请教。"每事问"用得最好的当数刘邦。刘邦是"每事问"的高手。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论学问、论武艺,刘邦都远远不及项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之奈何"上,刘邦会问,而项羽不会问。  相似文献   

3.
刘邦稳军心     
景祥 《人才瞭望》2013,(1):106-106
楚霸王项羽想用杀刘邦父亲刘太公来逼迫刘邦投降,没有成功,他气得亲自出战,站在阵前,大声喊叫:“刘邦出来!”刘邦在将士的保护下出来了。项羽说:“刘邦,这些年来,咱们二人争战不止。天下为之不安,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为了安定天下,你敢亲自和我决一死战吗?”  相似文献   

4.
第一,刘邦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而项羽只能算是一个军事家。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他确实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有一套独特的战术,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但他的胜利是局部的,最终因全局的失败而失败。刘邦则坚持以智取胜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个  相似文献   

5.
魏泉 《人才瞭望》2013,(10):101-101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各派势力又进行了一场逐鹿中原的厮杀.这其中以项羽为首的和以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成为抢摘胜利果实的主力军.从公元前二O六至前二O二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的最终统治权,双方持续打了四年的仗,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了汉朝而告终.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他的善听、善辩、善用.刘邦出身市井,学问不深,但颇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在他面前,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哪怕他对你这人非常反感,也会立即改变态度,虚心请教,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6.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项羽的老对手刘邦在平定海内、建立汉朝之后,有一天大宴手下的各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开门见山地问部下:  相似文献   

7.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 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 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 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 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 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 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 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 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 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从谏如流, 所以能在败局中有退路,逆境中得超越, 越挫越勇,最终开创雄汉基业,旺汉四百 余年。当然我并不想从历史的角度对他 们进行评论,那不是我想做的。唐代著名 政论家赵燕在他的《长短经》一书中说: "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次论政 体也。"意思是说:任何的事业,得到人才 就能兴旺,失去人才就会失败。所以要先  相似文献   

8.
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主要 标志,也是一个团体在市场经济的汹涌 波涛中驶向胜利彼岸的关键条件之一。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 善用人。 团体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凡重 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 必明。这方面,刘邦是一个榜样。据史书 记载,刘邦登上皇位后,在述其战胜项羽  相似文献   

9.
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刘邦曾经置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刘邦有知人之明,他知道萧何忠诚能干,与之推心置腹;他知道张良足智多谋,对之言听计从;他知道樊哙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与之亲如兄弟;他知道韩信能力超强而野心勃勃,对之限制使用。因此,他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路走来,直到摇身一变唤作"汉高祖"。项羽作为刘邦的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就输在没有知人之明。他不知亚父范增对他忠心耿耿,对之言不听计不从;他不知韩信、陈平是绝世之才,任之流往汉营为敌所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常讲用人要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这个提法应该说是不错的,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究竟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却很少有人深究。用人五湖四海,可能会选拔出更多贤人,但也不一定。在我国历史上,就不止一次出现过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产生大量人才的情况。刘邦建立汉朝所依靠的丰沛故人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所封的18个侯中,有11  相似文献   

12.
量长而用     
作为一个领导,是不是处处都比属下高明?换句话,作为领导干部,会不会有不如属下的地方? 汉高祖刘邦灭项羽,定天下,立为帝王之际,在都城洛阳的南宫置酒大宴列诸侯将,请大家据实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能够失天下。在高起、王陵谈了功、利和对人才是否信任等因素之后,刘邦,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其运畴策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饭餽饢,不绝粮道,吾不如  相似文献   

13.
善用强者     
项羽兵败垓下,天下一统,是为汉朝。一日,汉高祖刘邦问其大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有大臣说:“陛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无独有偶,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里长眠…  相似文献   

14.
盛世出英雄     
咱们有“乱世出英雄”的说法。每当乱世的时候,常常是如苏轼所说的“一时多少豪杰”。秦末天下大乱,涌现出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韩信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  相似文献   

15.
领袖:有江湖气中国古代的团队,其领袖往往不是以技术能力和专长赢得拥戴,而是以其"雄才大略"赢得追随者。所谓雄才大略,不同于雄心壮志。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感叹"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两人志向类同,而谋略却差别极大。一个局部战场处处失利却能把握大势,一个所向披靡却走向穷途末路。所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讲用人要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这个提法应该说是不错的,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究竟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却很少有人深究。 大时代小集团 用人五湖四海,可能会选拔出更多贤人,不过,在我国历史上,却不止一次出现过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产生大量人才的情况。刘邦建立汉朝所依靠的丰沛故人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所封的18个侯中,有11个出自丰、沛、砀这几个相邻的县里。  相似文献   

17.
"论功行赏"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论功行封"又作"论功行赏",表示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  相似文献   

18.
二弹一星的授勋会上,人才济济,这最好表明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才之盛,从未曾有。历史上有人说过,吾国无以为宝,惟以人为宝。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产物。“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亡秦,不是说人是天底下最有用的财富。 但是,有人才是一方面,识人才、用人才又是一方面,有的地方虽有人才,但你不认识他,不用他,不是等于没有人才一样么?京戏里边有一出叫“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一个最好的故事。这个韩信有大将之才,但是项羽识不得他,只把他用为执戟郎官,比一般编禅之将还不如,于是韩信投到刘邦的帐下去…  相似文献   

19.
很多教学参考书对《鸿门宴》的传统解读是项羽因为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其实不然,在鸿门宴上项羽才是真正的赢家,他仅仅通过一次宴会,不费一兵一卒就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木 《人才开发》2003,(1):15-16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象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的用人“民主”原来是作秀,实际上却完全是个人说了算。 卢绾与高祖同乡,父辈的关系就非常好。卢绾与刘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少同学,长同游,刘邦起兵以后卢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