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云球 《北方论丛》2006,(3):127-130
普遍的实在和终极实在的问题在哲学史占有显赫的位置。早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它就是哲学的中心和重点。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方兴起了旷日持久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是古老话题的新篇章。唯名论主张个体才是真实的,唯实论坚持类具有实在性。最后以唯名论的暂时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给近代科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但是,20世纪的科学前沿成果却对以往的信念是一种挑战。新型需要哲学的概括。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正是在本体论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论证了类或整体性事物同样具有实在性。并且明确给出了类的实在性的实现方式即凸显。从而带来了现代版唯实论的复活。  相似文献   

2.
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提出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①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是对近一百多年来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的发展实践的深刻概括 ,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框架 ,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高度体现。应该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个人至上”或“社会至上”的两极对立之中 ,既产生了“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这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和方法体系 ,也产生了“个人主义”与“极权主义”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唯名论”认为 ,社…  相似文献   

3.
论回避方法     
思想史上常有这种现象:一种持久的思想主题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会突然中断和消失。例如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停顿、本体论问题在现代经验派哲学中的突然消失、人和环境论的中断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突然转向等等。思想史的这种中断和停顿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从方法上对这个历史之迷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的发展始终隐含着人类思维发展的一对矛盾,即感性与理性,或者说个别与一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对矛盾,产生了哲学史上物本论与理念论、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执。德国古典哲学为解决人类思维的这一对矛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运而生的新的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从理论逻辑来看,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思想成果;从现实逻辑来看,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进行科学研判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社会科学方法在总体上包括科学抽象和科学解释两大系统,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和独立化是立足于把握社会运动规律及其特殊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抽象方式的确立、理解方式的提出和“从后反思”方式的形成三个方面。社会科学方法的演化总是与对社会界说的模式联系在一起,据此可以把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划分为六种范式,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范式、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的方法范式、社会唯实论的方法范式、社会唯名论的方法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范式和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范式;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思维坐标,去剖析和理解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结构之间的契合性、同构性,去把握和理解社会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社会科学方法范式的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9.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10.
从言道方式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