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海顺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0,17(4):47-50
中韩两国的继承法有很多共同点 ,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在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中 ,具体条款有所区别。我国的继承法应借鉴韩国继承法 ,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基于“批判继承法”在实践中的错误倾向,冯友兰提出了“抽象继承法”.“抽象继承法”是一次方法论革命,尽管它存在着把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一定程度上归结于言语问题、形而上学地理解哲学命题的意义等错误倾向,但是它强调全面整体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子近代继承法意义上财产继承权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文本上取得财产继承权 ,到判例、解释例使之从受限走向平等 ,再到民法继承编的最终法律确认。女子财产继承权的成功转型从另一个侧面对近代继承法 ,乃至是民法实施的不太理想作了诠释 ,告诉我们从法观念到法制度的变迁 ,不是一种简单的置换 ,而是要受制于作为整体的法文化发展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紧密交融,道德既是其哲学思想的主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体。在冯友兰那里,“做人”、“教人”与“化人”是一种超出学校教育的以社会为师、以力行为范的大教育、大德育理念;其事在道德境界,其志在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理想的道德目标,道德境界是现实的道德目标;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道德继承上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在需要进行道德重建的当下社会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对当前借腹生子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代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法律不能面对其无动于衷,本文针对代孕这种现象借鉴古代继承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怎样继承哲学遗产,至今仍是哲学史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上个世纪 50至 70年代的学术文化史,在这一问题上,“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两种观点就曾进行过激烈的较量。前者是“庙堂”的说法,后者则是“山林”的意见。不用说,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冯友兰和他的“抽象继承法”会遭遇坎坷的历史命运。 1957年,冯友兰发表了《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该文认为,某些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两个层面,抽象意义是可以继承的,具体意义是不可、也不必继承的。譬如《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 相似文献
7.
继承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就意味着当家族中某个人去世后,一定范围的人有资格也有权利取得死者的遗产。本文将着重探讨为什么这些人有资格和权利来继承这部分遗产,为什么“子承父业”的制度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是对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哲学史定义的质疑;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抽象继承法"所蕴含的问题,即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贺麟等人在当时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但被关峰予以否定。实际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与现代具有互补性;马克思、恩格斯更以历史的辩证法论证了这一点。他们的观点对于我们回答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循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法文化下官僚群体中的典范.由循吏治世形成的循吏文化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是以德治国,“隆礼重法”的综合体现.在治理社会中教化施德、守礼知节,促使民众明礼守法、忍让和谐、进而达到社会稳定.以礼决狱、哀矜宽宥,宣扬无诉、息诉的思想,使民众达到和谐相处.兴利除弊,减轻徭役,消弭匪患,召抚流民,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使民众安居乐业.按照儒家思想,比较好的处理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赋税思想在整个历史文化遗产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个时代的赋税思想往往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并且与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哲学、法律、伦理、道德、宗教、文艺等观点密切联系着。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古代赋税思想是指周代至清末三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赋税思想。我们知道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它的特殊性,这就是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阶段。在长达三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其政权的基本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这对中国的经济、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已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今年四月十日通过,并将于今年十月一日开始施行。这是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件大事。《继承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公民个人财产继承问题的专门法律。它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关系到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现就我国《继承法》的一些特点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2.
"子承父分"和"兄弟均分"是宋代财产继承的基本原则,非户绝之家的女子除可获得适量"嫁资"外,一般别无财产继承权。面对复杂繁多的民事财产诉讼,宋代司法强调兼顾"法理"和"人情"。在父母双亡,女招赘主管家政,而子孤幼,或原已招赘婿继承家业,父死后,母又别立继养子的情况下,实施"女合得男之半"的继承法。如无亲生子而有养子,在不影响"子承父分"的前提下,也可参照遗嘱继承法,使在室女获得部分遗产作为嫁妆。 相似文献
13.
西魏北周时期封爵开始虚封化,封爵"本封"的食邑也随之成为虚封。可是,西魏北周国家却依然使虚封的食邑与封爵的等级结合在一起,虚封食邑的数量也就成为封爵等级的象征。由于西魏北周国家还将有爵者的爵位等级晋升、所任实职官的转任或散官和勋官的加拜以及对有爵者建树功劳的奖励同虚封食邑数量的增加相结合,食邑数量的变化也就成为一种荣誉的体现。西魏北周国家为了特别奖赏一些有爵者,又以"别食"的方式封授实封食邑,并使这种食邑成为有爵者租赋的来源。因为西魏北周国家封授实封食邑的人数很少,并限制严格,实封食邑的封授也就成为上层权贵的一种特权。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境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道德.由于社会上存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团体,道德状况也是多样纷呈,形成一个大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道德生态系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以儒家、道家道德为主干,其它诸家道德以及后来少数民族道德、外来宗教道德为辅翼.中国道德生态坚持道德至上的原则,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征.中国道德生态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思想都在道德生态中体现出来,它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依据,是中国特有的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存在法学并且曾达到较高的水准,但又体现出法哲学由盛而衰、律学不断发展并几度繁荣的特点,这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专制主义及大一统政权对司法的实用性需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法学这一发展特点,促成了古代法制的成熟与完善,也导致了明清以后法制的僵化,但同时对于古代司法的准确、公正及司法效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乔根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9,(3)
中国先秦时期的自然哲学,体系庞大,内容精深,几乎涉及到了当时人们思维水平所能达到的所有领域,特别是其对抽象玄远的宇宙空间的哲学思考以及在研究自然奥秘和社会问题中所形成的辩证思维,达到了当时世界文明的最高水平。由春秋到战国时代所形成的以阴阳、五行、精气、道等为基本范畴的元气论哲学体系,是古代哲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先秦自然哲学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并在许多领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固然,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内… 相似文献
17.
文体序列既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又制约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风格特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体序列的特点及其文化成因,对于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思想空间非常宏阔,这不仅见于纪、传,也见于表、志;不仅见于纪传体史书,也见于编年体、典制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不仅见于官史,也见于私史、野史、笔记。因此,中国古代史学家同中国思想史的关系至为密切。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思想特点,从古代史学家所描绘的历史画卷的背后,不难发现古代史学家思想发展之波澜的事实,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无神论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无神论,具有以王权抵制神权、以人道遏制神道、以力学致知破除宗教神话、以实用理性批判神学迷信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古代无神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为现实政治服务、讲求实际,通俗朴素等优点,但也存在“神道设教”的不彻底性以及思辨色彩不浓等缺陷。探析中国古代无神论的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现代迷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 ,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 ,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 ,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 ,更加自由、灵动。最后 ,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