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闽台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2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河南、福建和台湾等省的学者专家近百人,就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发言的学者32人,收到论文37篇。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关于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它的扩散与延伸。与会学者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分支很多,是多元统一的文化。中华文化包含着许多区域文化,如邹鲁文化、三晋文化、齐燕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巴蜀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在距今约一万年至六千年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存在着肇启华夏文明的伏羲时代.经过数千年的承传绵延,伏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奠基性与根源性、创造性与开拓性、包容性与象征性及民俗性等特点.弘扬伏羲文化,要有辩证眼光和大文化的宏观视野,不能拘泥于一人一事的考据,非要找出所谓的历史“依据”.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和生活中的“人文始祖”及其精神,代有兴发,不绝如缕,就是难以改变的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培育中国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相似文献   

3.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4.
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约34万字),是友人姚同发先生历经近四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在这部著作里,他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朴实生动的语言,从多学科视野、大文化格局,阐述了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勾勒其来龙去脉,厘清了台湾历史与祖国大陆历史、台湾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从而达到为台湾历史文化定位的目的。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中提出了中华文化“纽带”论,1998年在钱其琛副总理倡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在此背景下撰著的《台湾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闽台区域文化是整合两岸资源,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福建在两岸关系中先行先试、经贸合作成效显著、文化交流独树一帜均得益于闽台间深厚的文化渊源.福建要顺应"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趋势,着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倡导闵台企业文化,构建良好人文环境,加速推动海西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2,(6):109-119
本文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的不同层面 ,对闽台文化的总体性特征提出四点分析 ,指出闽台文化是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 ;在闽台迟缓于中原发展的从蛮荒之地到理学之乡的建构中 ,充满了“远儒”的开放、叛逆与“崇儒”的规范、制约的文化辩证 ;自明代以降六百余年反映农业文明与商业文化冲突的“禁海”与“开海”的反复 ,强化了闽台社会的商品经济生产和商业文化意识 ;而近代以来屡受帝国主义掠夺、侵占的屈辱和抗争历史 ,正反两面地在闽台社会留下深刻印痕 ,激发了闽台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 ,这是维系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秦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我国一个较为完备的地域生活形态和地域文化形态,无论其自身结构的完整和典型,发育的完善和成熟,历史积累的深沉厚实,或是在国家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在民族文化版图中的辐射作用,都值得我们分门别类作细致、深入的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系统化、宏观化,形成具有整体文化视角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这便是“秦学”。 “秦学”研究,其实古已有之,千百年来从不中断。像围绕“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展的中华文化发生学的研究,像围绕《诗经》开展的中国文学发生学的研究,像围绕周代礼教和…  相似文献   

8.
"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洁华 《东南学术》2005,(5):101-105
本文从农业合作的角度探讨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提出“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但是目前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可以在与台湾具有天然联系和良好合作基础的福建省,先建立“闽台共同市场”作为试点,从“闽台共同市场”过渡到“两岸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9.
刘大可 《东南学术》2011,(1):218-239
客家口传文化是前人较少关注的领域,而对闽台客家口传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则更是少人问津。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利用相关文献,将闽台客家口传文化置于同一的文化格局中,从族群和实证的角度,对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行审察对比,以期进一步揭示闽台客家的渊源与承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11.
安国楼 《中州学刊》2007,(3):156-157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祥麟 《中州学刊》2007,(3):154-156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伟大战略构想形成过程和实践进程中,文化据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化不仅是“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深刻文化基础,也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动力。加强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在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舟山市社科联课题组具有海洋特色的“渔港景”,孕育了内涵丰富的舟山海洋文化。她不仅是舟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是祖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舟山...  相似文献   

16.
楚辞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描写揭示精神矛盾冲突的戏剧情节;借古代神话和历史人物诉说内心痛苦的抒情方式;怒涛式的语言旋律。其文化渊源,在巫术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 就世界文化的渊源而言,主要为四种文化:(1)基督教文化(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2)回教文化(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地区),(3)印度文化(主要分布在印度地区),(4)中华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及其近邻如日本、朝鲜等地区。)从性质上看,前三种文化都属于宗教文化,学术界称之为“神本文化”,中华文化则属于“人本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融会贯通,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一)传承古老文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阅读中华古代经典名著,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基本共识,因而也是连接各民族的共同纽带。  相似文献   

19.
由郭墨兰先生主编的大型高级文化科普读物《齐鲁文化》一书,120多万字,共分13编,依次为:“齐鲁文化概说”,“齐鲁文化渊源”,“齐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儒墨显学与鲁国文化中心的形成”,“稷下学与齐国文化中心的形成”,“齐鲁文化与中国大一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福建思想文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是一体多元的文化系统,就区域范围而论,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十几个区域文化子系统,如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关陕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等…。福建与台湾构成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福建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总结福建思想文化的特点,也可由此途径探析福建思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一、泪汪思想文化区域特征形成的原因福建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唐家中原文化的延伸①,宋以后,中原的文化发生巨变,八闽仍保持原有风貌,于是,唐宋中原文化成为福建文化的一个特色,这是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