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庆 《学术探索》2008,(5):128-13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文学饱含敬畏自然、珍爱万物的生态意识,这在"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中比较明显.进入1980年代之后,长白山文学成为生态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白山诗人朱雷、南永前、朱聿和张咏霖的诗歌表现出对生命的呵护和对自然的膜拜;民间故事中传承着猎人与大自然的和解;胡冬林、王德忱和迟子建等人的文学作品,从对"平等对抗"的诗性言说,到对"母亲河"的追寻,都表现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平等意识、回归简朴、绿化精神等诸多生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2007,38(5):117-122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功能应成为德育的首要功能.为此,德育应立足社会生态文化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建构,从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积极引导,同时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发掘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情景资源、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现代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境遇,在提供畅游世界文化海洋机会的同时,也使文化生态受到根本威胁。树立文化生态意识,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对于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文化而言,无疑具有本源意义和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帕旭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当地的神树、水、竹、水稻种植以及狩猎、采集、山林管护中有大量的生态知识,涉及自然、伦理道德、禁忌、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经验智慧,影响着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抑制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通过“文化生态”的理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对此进行研究,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弥补目前传统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依赖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研究转向——由“外部援建”转向“内部发生”,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多元文化的洗礼。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抉择与形成遭遇更复杂的社会情景,多元文化下的高校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德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多元文化背晋下进行德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构内涵明确的鄱文化概念,有助于理顺江西文化的内部关系.鄱文化适用的范围应为鄱阳湖周边与邻边地区,而过去使用的"赣文化"概念则可专指赣江流域的文化,如此赣鄱文化一词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江西地域文化的代表.鄱文化有其富而自足的内涵,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鄱阳湖水体的变动不居与桀骜不驯,培育了湖区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敏感,鄱文化因此打上了深刻的生态烙印.鄱文化的生态特征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对山水的热爱、向往与依傍,第二是对自然的敬畏、斗争与顺应,第三是对生态的保育、珍惜与尊重,第四是对资源环境的节约、友好以及对实务的注重.工业化浪潮一度使植根于农耕经济的鄱文化处于祛魅状态,随着生态文明曙光的升起,鄱文化的复魅时代应当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衰退、萎缩乃至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比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状,由此反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对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变"与"不变"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生态德育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不能沿袭传统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它应当注入新的内涵,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主体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取向,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生态德育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开展生态德育势在必行。生态德育不同于传统的“人际德育”,有其内在的内涵、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通过建构生态德育体系,指导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冼夫人文化以冼夫人信仰为核心内容,目前仍是粤西地方文化的显著特征。冼夫人文化体系的传承及其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对于粤西文化圈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从文化生态视阈着眼,粤西地方政府应通过明确冼夫人文化内核及冼夫人文化作为粤西特色地方文化的异质性、对冼夫人文化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动态保护及良性培育、秉承科学理性的文化精神开展冼夫人多层次文化系统构建及文化产业开发等多方面措施,对冼夫人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实施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母文化应当从现代语境出发,参照当代存在的文化生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建构体系。广南地母文化作为对自然的感知呈现了生态审美价值,对其生态审美价值的把握应该基于一定的原则,可以使得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原生态文化特性得到重视与研究,有助于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任秋娟  朱伯玉 《河北学刊》2007,27(4):235-239
多边文化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和谐世界的语境下,国际生态合作需要在多边文化背景下去探讨和分析。多边文化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有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和谐世界的文化解读。国际生态合作以多边文化为理论基础,要想减少生态利益冲突的危险性,必须关注多元文化之间的生态对话;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联合国环境组织,以解决生态协定的"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文化之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生态示范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途径。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 ,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和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 ,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化。只有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造就生态示范区建设地区和全社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精神 ,才能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真正实现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是国内知名的大淡水湖,但是现在不仅鄱阳湖湖域缩减、水质下降,当地生物多样性也面临危机,尤其是野生动物多样性亟待予以保护.这其间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不仅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发展的原因.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保护好赣鄱大地"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和"水中游的"各种野生生物物种,尽快恢复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本来面貌,使鄱阳湖真正成为"一湖清水".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贻玉 《学术论坛》2006,(6):172-175
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危机和文化的危机,要想从根本上破解生态的危局,就必须从生态意识、生态消费、生态心理和生态行为上进行文化对话,并通过生态文化的积淀,形成深刻的生态觉悟,使全人类共同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之于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地位,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建设高度民主、文明的现代政治体制,对政治文化因素在政治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要重视作为政治文化范畴重要分支的选举文化的作用。当前,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研究选举,深入探究我国选举文化现状,详细剖析影响我国选举文化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从理论上探讨中国特色的选举文化现代化定位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